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駐華使節成常客 改革開放探風向

2018-07-27
■ 劉桂仙和員工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劉桂仙和員工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1979年鄧小平指出,要多搞賺錢的東西,可以開飯店、小賣部、酒吧間。允許自謀職業成為解決就業壓力的方式之一。郭培基和劉桂仙開的「悅賓飯館」一下子成了北京改革開放的地標。

美國駐華使館曾在「悅賓飯館」包桌,按照每人10元的標準。那時砂鍋白菜豆腐只賣一毛九,油燜大蝦兩塊四。外國人吃飯安安靜靜,不怎麼說話,劉桂仙心裡犯嘀咕,不知菜做得好不好,直到看到空盤了,才放下心。

改革開放伊始普通老百姓下館子的頻率不高,駐華的外交官和記者成了常客。劉桂仙曾回憶說,「他們來我這兒吃飯,一是我的菜確實好吃,大飯店裡沒有,還很便宜,一個菜只有幾毛錢,另外,他們到『悅賓飯館』,是來看看,想從我嘴裡套點什麼。你想想看,怎麼北京冷不丁冒出個私人飯館,這麼多年都沒有,為什麼現在突然就有了,這是怎麼回事?共產黨是不是有什麼變化,中國要往哪裡走?」

透過他們的對話可以依稀看到小小的個體餐館引燃了外界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的興趣。當年不少駐華外交官通常這樣問劉桂仙, 「你怎麼選擇自己開飯館了?是誰叫你開的?」「這個小飯館,能開長嗎?」「你怕不怕說你走資本主義?」

一邊炒菜一邊答話的劉桂仙則斬釘截鐵, 「我不怕,大不了把掙的錢退回去。我說我信一條,跟黨走,肯定沒事!」

當時去「悅賓飯館」採訪的外國記者也多,劉桂仙讓記者站在院裡,自己在小廚房炒菜,把窗戶打開,記者在外頭問,她一邊炒菜一邊回答。美國合眾社記者在發自北京的報道中如是寫道,「在共產黨中國的心臟,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業正在狹窄的小胡同裡恢復元氣。 」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