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區區有文化系列:活化後體驗零售兼備 南豐紗廠邀市民來「建紡織村」

2018-07-28

自2014年宣佈活化的荃灣區南豐紗廠(The Mills),預計於本年12月開幕。活化後的南豐紗廠,集創意培育基地、非牟利文化機構與體驗式零售於一身。雖然公眾要在年底才可窺探「廬山真面目」,但當中的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CHAT六廠),其圍繞「紡織」主題的活動早已如火如荼進行中。今個盛夏,不妨走入荃灣,來到南豐紗廠的CHAT六廠,與不同藝術團體一起來建紡織村!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今個夏天,名為「盛夏手作:來建紡織村」的活動即將展開,開幕式於今日舉行,而由明日起至8月19日,市民可以「走埋薄v,同一眾藝術家及團體織下龍、染下布、做下刺繡等,體驗紡織的樂趣。原來,在The Mills進行活化工程時,CHAT六廠的活動早已於2016年展開,今年已是第三期了。

共學模式分享經驗

「我們想知道public(公眾)對於荃灣區、甚至整個紡織行業是如何理解的,或者想認識些什麼,所以前期已有一些活動,和公眾接觸。」CHAT六廠社區及共學部策展人盧樂謙(Him Lo)說。社區與共學是什麼關係呢?什麼叫「共學」呢?Him表示,每當談到建立平台(platform),最普通是一般的老師教學生模式,但Him則希望不同背景的人來到該處,都可以分享自己所懂得的知識。「例如有些項目是退休車衫姐姐教年輕人車衣,同時年輕人亦教她們現時設計的流行元素。」Him說。他表示,年輕與年長一輩在時間觀念或價值觀上可能差異較大,所以必須思考如何透過活動令他們有效溝通,因此,希望透過類似平台,讓兩代人互相了解,建立信任,了解更多香港故事。

Him在過去一直投身社區藝術的活動,對「社區」(community)一詞亦有看法。「英文是『Community』,但中文則不同,中文是『社區』和『社群』。而我們所理解的community不只是空間,而在社群上。」Him表示今次的項目更傾向面向社群,也就是紡織業社群。「現時紡織業已式微,但仍有很多人從事與紡織相關的工作,所以想透過一個空間,既讓參與者學到知識,也分享他所學到過的知識。」因此,兩年前CHAT六廠已經舉行過「造一件衣服給自己」及「過謝洁v兩個活動,透過活動接觸不同群體,彼此互相連結。所以,第一年在售賣紡織品的鱟地坊讓參加者造一件衣服給自己,而第二年則在福來h叫街坊一起來織洁C

共同「建村」實踐最重要

來到第三年,活動名稱「來建紡織村」,邀請公眾在這活化後的空間齊齊起條紡織村。既然取名「來建」,那麼一齊落手落腳參與就是意義所在,也就如Him所說,「共建」的態度很重要。「當我們談到要透過社群建立一些東西,這些東西並非單單建立給自己,而是建立後其他人都可以使用。」談到社區藝術,常會牽涉到「上而下」或「下而上」的關鍵詞,Him認為,要有效推行社區藝術,也並非一定要「下與上」,「參與式」也是方法之一。然而,無論用何種模式,要懂得把該種模式實踐才最重要。「紡織村最重要的是互相討論,我們盡可能給予參與者更多的空間,表達他們的想法。」

因此,當中的活動都特意為這個概念度身訂做。像日本藝術家田口行弘(Taguchi Yukihiro )與街坊、小學生花五個月時間,一起用棄置的衣服織龍,在開幕時更會一起舞龍。「『參與式』有不同程度,例如Yuki織龍,需要有很多不同人參與,而他們皆要對織龍有興趣。一般藝術家會把完成品擺出來給人看,但像織龍創作,已經同一般的pratice很不同。」Him說。除了織龍外,於2010年成立的英國跨界團隊Assemble將為陳廷驊基金會展廳設計特別展覽佈置,並與本地紡織創作人合作建造五座「村屋」,作為一系列紡織主題活動的基地。此外,十組本地紡織創作人及手作達人,將會以兩組為一個單位進駐村屋」成為紡織村村民,於村屋內創作,同時亦開辦工作坊,與市民街坊織洉V洁A齊齊建條紡織村。

因此,在紡織村中,既有外國藝術家,也有本地紡織團體,多地元素共冶一爐。「『紡織村』的概念並非只屬荃灣或香港,而是不同國家的人,在很多年前已在做類似的事。是希望藉不同國家的藝術家,把新元素帶到香港,讓香港人了解原來不同地方的人會如何紡織。這些交流才是最重要。」Him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