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陝西師範大學的留學生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着和中國人一樣的外貌,除了飲食和生活習慣與陝西人極為相似外,還會說一口「土得掉渣」的陝西方言。他們就是來自中亞地區的「東干族」留學生。
關於東干人稱謂的由來,很多書籍中都有記載。一百多年前,來自陝西的一些居民被迫舉家遷徙至中亞,面對當地人的詢問,他們回答說是從「東岸子(陝西方言,意指東邊)」來的,於是便被音譯為東干人。1924年,原蘇聯進行民族識別和劃界,將他們登記為「東干族」。如今東干族已經發展壯大到10多萬人,他們住在「陝西村」,保留着陝西傳統和風俗。
兒時早聞淵源 習慣西北生活
東干人和陝西村的故事,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張明,以及來自哈薩克斯坦的楊陽、張繼科、馬金龍,幾乎都在小時候聽祖輩們說起過,他們對中國、對陝西,似乎都有一種天然的情感。
張明說,由於受父親的影響,自己6歲時便對中國充滿興趣。16歲那年,他毅然來到西安留學,雖然年少離家,但卻絲毫沒有外國人生疏的感覺,不到一年便徹底習慣了西安的生活。如今,已經在西安生活學習了5年的張明,幾乎和這裡的一切融為了一體。在緊張的學習之餘,他還會約上幾個中國朋友,一起逛街、K歌、品嚐美食,而這個來自異域的大男孩也總是會給中國朋友帶來很多出其不意的驚喜。
來自哈薩克斯坦的楊陽和張繼科,其中文名字均源於中國體育明星。對於自己的兵乓球技,張繼科也很是自信,「雖然我是哈薩克斯坦人,但對兵乓球我也有着中國人同樣的天賦。」
據悉,自1994年第一個東干學生赴西安留學,到如今陝西各大高校已累計培養了三千多個東干留學生。無論是畢業後回國還是留在中國,這些留學生都成為了中國和中亞國家友好交流、貿易往來堅定的支持者和橋樑。對於未來的發展,張明、楊陽、張繼科和馬金龍都有了自己的打算,他們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無論身在何處,從事什麼行業,他們都不會忘記,中國也是他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