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袁業華家裡,有一本已經泛黃的筆記本,翻開筆記本,裡面工整地記着每一筆的捐款或者借款:盧梅51元、長榮墟源安堂藥店袁慶劍200元、葵陽高中六(四)班同學捐款林永勝100元......命運或許對袁業華來說並不公平,一再經歷坎坷的她坦言,是鄉親鄰里以及不願留名的愛心人士一直以來的傾情相助,支撐着自己闖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大家的愛和幫助,我希望都記下來,雖無以回報,但我會銘記於心。」袁業華動情地說道。
2010年,村裡啟動舊房改造,看着袁業華一家四口擠在殘破的泥瓦房裡,鄰里勸說袁業華也起個新房子。丈夫和兒子相繼重病,家裡已債台高築,對於建新房子袁業華何曾不動心,愁的是即使政府有6,000元的補貼,家裡也拿不出一分多餘的錢來了。「你們的房子已經很危舊了,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乾脆我和其他村民商量一下,大家借錢給你先把房子建起來吧。」鄰居龐香榮看得出袁業華的猶豫,首先借了1,000元給她。「這個1,000元,那個2,000元......一下子村民們就借給我8,000元,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袁業華掰着手指數着。
龐香榮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鄉親鄰里都知道袁業華的情況,其實每次借錢的時候心裡就打定了不用其償還的念頭,但她還是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還款。袁業華的兩個弟弟也常常接濟她,並把袁業華的債務當成自己的債務來償還。「兩個弟弟成天都會跟我說,我們借的每一筆賬都要還上,我還不上的,他們就幫我湊錢還。」有一次,袁業華得知其中一位借款人父親去世了,她便找兩個弟弟湊了錢拿去還,借款人不肯收她的錢,她便讓丈夫偷偷塞到借款人口袋裡。「如果有時候我一時間還不上,碰到借款人我也都會主動和他們說明情況,但我一有錢肯定會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