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微觀點】是「天災」還是「人禍」?

2018-08-24

關於此番壽光水災的成因,究竟是應該將其歸為颱風降雨的天災,還是上游水庫集中洩洪等造成的人禍,目前各方說法不一。即使是壽光官方的回應,也只是含糊地將兩個因素相提並論,而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說法。儘管如此,從目前所能搜集到的關於此次水災的相關零散信息來看,其中不乏一些值得引起重視的人為因素。

相比浙閩粵瓊等南方省份,山東每年遭遇的颱風數量較少,即使碰上也大多是外圍擦肩而過,鮮有正面登陸的。從好的方面看,它令山東人民不必像東南沿海的民眾那樣,每年都因颱風而提心吊膽,也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經濟損失;但在另一方面,這種「地利」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當地政府對防颱抗颱工作的忽視甚至懈怠心態,以致一旦發生超過預期的降雨或其他情況,往往會表現得驚慌失措,應對失據。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21日下午六點,當各水庫水量已接近庫底的時候,當地居然還在洩洪。這是誰做的決策,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洩洪與降雨在時間上能夠錯開,下游的水災情況會不會輕一些?這些問題似乎都沒得到當地一個令人滿意的答覆。

賠償民眾損失 追責失職官員

除了水庫洩洪,此次壽光水災,當地政府在颱風預警、防颱準備、人員財產轉移等方面都存在着釵h問題。而所有這些,本來都是可以避免,起碼可以降低損失,最終卻因為麻痹大意而釀成了如此嚴重的災禍。誰該反思,誰又該負責?

對此,嚴肅的事後追責顯得十分必要。這中間,除了對失職官員、失職部門進行問責外,協助由於天災人禍等因素受損的民眾進行追索求償,也是不可或缺的應有之義。只有這樣,才能讓失職者有痛感,才能倒逼職能部門重新繃緊那根久已麻痹的神經。 ■光明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