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袁業華的家中,香港文匯報記者見到了袁業華的一雙兒女,如今已為人母的女兒龐潔趁閒暇時在家中照看雙目失明的弟弟。作為家裡唯一有勞動能力的人,龐潔從小就擔負起家庭的重任。當同齡人還在高床暖枕地享受美好學生時代的時候,剛剛初中畢業的龐潔便輟學獨自坐上開往深圳的汽車,前去打工掙錢。16歲的龐潔連身份證都沒有,因為從小營養不好,身材瘦小的她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要小很多,為此很多工廠不願意接收她。幸運的是,經熟人推薦,龐潔順利進入了深圳一家電子廠工作,「因為年齡不夠,我記得第一個月的工資是270元。」2000年,對於初入社會的龐潔來說這份工資已經是巨款,然而當時深圳的最低月薪在原特區外也有419元。
隨後幾年,龐潔也接連換了好幾份工作,工資也從270元上漲到了800元。每個月工資一到手,龐潔扣除伙食費全部寄回家裡。「有時候廠裡發工資不準時,上個月又把錢都寄回家裡,最慘的一次是到月底兜裡只剩5毛錢,連吃泡麵的錢都沒有。」雖然家庭負擔重,但是龐潔依然保持着樂觀的心態。在深圳打工時,龐潔幾乎沒有出去逛過街。她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休息時自己最奢侈的娛樂活動便是淘一本舊雜誌,或者去租一兩毛錢一本的書看。「媽媽時常跟我說,從她身上借的每一分錢都要還上,所以我也努力打工掙錢,希望能把我們家欠的錢早日還清。」
談話間,一個佝僂着背的老嫗走到龐潔身前,一邊說着方言一邊從口袋中拿出一沓紅色的百元鈔票塞到龐潔手裡。據龐潔介紹,這是她遠嫁廣州的表姐託伯母送來的1,500元,寄來給母親袁業華治病用的。「從小媽媽就教育我們,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創造,這一路下來,我們得到了很多親戚鄰里以及愛心人士的幫助,但是我們自己有能力掙多少,我們就做多少,不能一直靠別人幫助過活。」
如今,雙目失明的弟弟在努力學習基本生活技能,在學會生活自理的基礎上,他還能幫忙打理家門口的賣煙攤。「我去打工很多小姐妹吃不了苦,就跑回家了,我知道我們家情況特殊,看着父母和弟弟有病在身都能堅持,我也咬着牙一直堅持。我相信通過我們的雙手和努力,生活總會變好的。」龐潔說着,眼裡透着一股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