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在書法史上被稱為「行書之龍」及「天下第一行書」,可說是至極之譽。而其文章也飄逸脫俗,有魏晉之玄風。本文先來介紹《蘭亭集序》在書法史上的發展和故事。
酒後出佳作 落筆如神助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約同文士謝安、孫綽、高僧支遁等41人在今浙江紹興(古稱會稽)的蘭亭舉行修禊活動。大家一起飲酒詠詩,共得詩31篇。眾人結集為《蘭亭集》,並邀王羲之作序。王在饒有酒意之間,拿起蠶繭紙、鼠鬚筆,如有神助地一揮而就,及其酒醒之後再寫,已不及初時。這便是著名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一直由王氏家族收藏,未有流落民間。及至陳朝,傳至王羲之七世孫、同樣是書法家的智永和尚手上。智永和尚居浙江雲門寺,書風頗有王氏之趣,有《草書千字文》及《楷書千字文》傳世。智永臨終前,把《蘭亭集序》交由弟子辯才保管。辯才珍而重之,把其放於寺院大殿的屋頂橫樑上。當時已是初唐、李世民當皇帝的時候。
唐太宗本身也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他對王羲之的書帖更是瘋狂愛好,四處搜集。他得知著名的《蘭亭集序》就在辯才手上,便多次詔見辯才,希望他能出示觀賞。但是辯才守口如瓶,一點也不透露《蘭亭集序》的下落。為此,唐太宗便設下詭計,非得到手不可。
派官扮書生 激將騙真跡
唐太宗找來才學俱佳的監察御史蕭翼,茈L打扮成書生,然後接近辯才,以圖騙取《蘭亭集序》。辯才與蕭翼結識,一見如故,談學論書,非常投契。蕭翼出示幾份王羲之的法帖予辯才,辯才辨出雖是真跡,但是認為這些並非王羲之的上乘作品。蕭翼知道辯才已上u,便用激將法逼辯才拿出《蘭亭集序》。辯才果然上當,並允許蕭翼可以在他寺內臨帖數天。
有一天,辯才有事外出,蕭翼便偷走《蘭亭集序》送給唐太宗。及後,辯才知道因由,已後悔莫及。
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後珍而重之。他命令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臨摹,又命弘文館搨書人馮承素、趙模、韓道政等人以「雙u廓填」的方法,製造了很多摹本,以賜大臣、皇子等,令《蘭亭集序》廣為流傳,聲名大噪。
遺命作陪葬 墳內未藏帖
唐太宗實在太喜愛《蘭亭集序》了,當他臨終前,命令要以此帖為陪葬品。因此,《蘭亭集序》的真跡就長埋唐昭陵。陸游說:「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便是指此。
不過,有研究認為,唐昭陵曾於五代被溫韜所盜,但找不到《蘭亭集序》。因此,也有人認為《蘭亭集序》可能存於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中。
無論如何,現存的《蘭亭集序》皆不是真跡,而是初唐臨摹的版本。其中臨本有虞世南、歐陽詢及褚遂良的版本,但歐陽詢的臨本墨跡早已不存,只有拓本。此拓本的石碑是在北宋慶曆年間在河北定武軍發現的,故又稱「定武本」。摹本則有馮承素的版本,由於用了「雙u廓填」的方法製作而成,可稱為「人肉影印機」,所以最接近真跡。由於此版本的右上角蓋有唐高宗年號-「神龍」的半個印,故又稱「神龍本」。
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王羲之蘭亭序三種》收集了虞世南、褚遂良和馮承素的三份墨跡本,此三本皆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而日本二玄社出版的《蘭亭敘五種》,則除了收有以上三墨本外,尚有兩份拓本,分別是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吳炳舊藏定武本》(即歐陽詢臨本的其中一個拓本)及私人收藏的《神龍半印本》(即馮承素摹本的其中一個拓本)。這都是我們現在較容易接觸到的、而質素也較好的《蘭亭集序》字帖。■陳仁啟 作者介紹︰任教中學中文科超過19年。香港大學教育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