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院士.細說】科研「材料戰」 人才是關鍵

2018-09-13
■劉錦川表示,城大又追加千萬元在原子探針斷層攝影儀內增設鐳射。圖右為增加鐳射後待使用的機器。 香港文匯報記者潘達文  攝■劉錦川表示,城大又追加千萬元在原子探針斷層攝影儀內增設鐳射。圖右為增加鐳射後待使用的機器。 香港文匯報記者潘達文 攝

高鐵貿戰「都是材料問題」 劉錦川倡抓灣區機遇紓人才荒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城市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大學傑出教授劉錦川,深信「材料主導工業發展和科技創新」, 雖年至八旬,仍衝在科研前線,致力創造新材料。要打贏「材料戰」,人才是關鍵,熟悉海內外研究環境的劉錦川認為,香港科研出色吸引力強,惟經費不足和樓價太高卻往往讓人才止步,而本地青年也因欠就業機會等理由鮮有投身科學事業,令科研面臨重大挑戰。他強調,隨着大灣區規劃及落馬洲河套區發展,加上國家科研經費成功「過河」等措施,有望帶動科學基礎設施、科研投資,是「香港一定要抓住的新機遇」。■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

2009年從美國到港開展科研新一頁的劉錦川,是國際著名材料權威,身兼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他在揭示金屬間化合物的脆性本質,貴金屬合金的晶間斷裂、大塊金屬玻璃的形成能力理論以及新型納米鋼的組織和性能方面,提出精湛的研究成果,並獲頒多個國際獎項(見另稿)。

經費「二十年不變」窒礙研究

劉錦川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說,從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高鐵,到中美貿易摩擦的關鍵芯片,「都是材料的問題」,而包括材料科學等基礎研究,更扮演着帶動工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關鍵角色。

不過他直言,香港對於基礎研究的投資,過去二十年「沒有增添一分錢」,相反國家相關投入過去三十年卻持續增加了300倍,差距愈來愈大,甚至影響香港於區內的領導地位。

對於特區政府有意在5年內翻倍研發開支的GDP佔比,他深表讚賞,但認為在經費以外的人才支援配套亦很重要。

他舉例說,現時在香港競逐科研經費效益欠佳,學者要花3星期到1個月才能準備一個出色的研究計劃書,但往往僅獲批60萬元經費,只夠支持一名博士後兩年的人工,事前投入大但資助不足未能爭取更佳成果,變相浪費了香港學者的實力,造成損失。

資源可集中於多產科學家

劉錦川表示,穩定充足的經費,對科學家投入爭取成績很重要,「最好的方法是能夠供給一個多產的科學家(productive scientist) 長期經費,如果這個教授過去5年拿到經費,研究成果很好,就給他一筆錢,讓他安心做事,不用擔心錢。」

他提到,國家早年推出的延攬人才計劃,近年已陸續顯示出價值,帶出不少出色的成果,例如2008年推出的「千人計劃」延攬眾多科學家及創業家,可獲保證之後數年的研究經費,一些外籍科學家還有額外配套,如地方政府提供的住房補助及配偶就業支援等,認為香港亦應有類似的招攬人才計劃。

科水「過河」助發展

國家大力支持香港創科發展,確立科研經費「過河」等重要措施,去年有份與其他在港兩院院士去信國家主席習近平表達關注的劉錦川認為,國家的支持「一定可以幫助香港成為大灣區甚至國際創科中心。」

他又提到,海外有許多優秀的人才希望來港發展,但最大的阻礙是經費太少和房子太貴,當香港能結合大灣區規劃及河套區發展,為解決相關問題提供新方向,在區內實現優勢互補。

香港今學年推出「本地研究生學費豁免計劃」等措施,希望鼓勵本地青年投身科研,劉錦川認為,首先要提供就業機會,「香港融入大灣區、加快河套區建設就有就業機會。」

他表示,近年在美國申請科研經費亦見日趨困難,香港背靠祖國的優勢,對吸引國際頂尖人才會提供很大助力。

一河之隔的深圳亦正不遺餘力發展創科,也帶動更多合作機會。劉錦川表示,城大正與深圳方面聯合開展5年材料基因工程大計劃,預計整個項目涉及深圳政府數十億元資金支持,而城大有望獲得數千萬元經費,「這在大灣區裡面是個新工程,可高效率找到好的材料。」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