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大學遊蹤】入川考察建築 啟發學新技術

2018-10-29
■王卓妤參觀了成都的磨西古鎮。VTC供圖■王卓妤參觀了成都的磨西古鎮。VTC供圖

俗語有云:「百聞不如一見」,我與約六十名來自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建造工程系師生,去年底齊赴四川參加學系舉辦的交流團。除有機會遊覽四川名勝外,最令我們獲益的是參觀四川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四川長江職業學院和建築公司,了解當地的建築規劃、認識工程項目程序和安全要求,從而加深對國家建築技術和文化的認識。

四川建築職業技術學院是當地一所公立全日制高等院校,設有不同的教學單位,並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校內設有實習工場,可讓建築系學生親身體驗工程建造項目,工場亦設有「建築工程實體模型館」,模仿一座樓宇的常見工程結構,如樓梯釘板和地板紮鐵等,供學生參考。

校內另設有試驗工場,當中放置了鐵路及橋等裝置作運作測試,讓學生可親眼看到實際的工程試驗,學習上事半功倍。

院校亦安排我們參加在四川長江職業學院舉辦的「一帶一路」講座,當地學生向我們展示他們於國際BIM(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大賽的參賽作品,我從中更加理解到電腦繪圖及BIM技術將成為未來建築工程界的新趨勢,啟發我返港後加倍努力,學習BIM繪圖技巧。

大會亦邀請了現居於成都的香港青年,分享他們在成都創業或就業經歷,原來在「一帶一路」的政策下,四川及香港為年輕人提供很多交流機會,新一代到內地發展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挑戰和機遇。

交流團除到訪不同地方外,我們亦有機會跟當地學生聯誼,其間香港學生要與四川學生組隊,合作利用飲管和膠紙等材料建造一座橋。由於我們與四川學生初時見面都顯得較陌生,加上港生平日慣說廣東話,而他們說的是四川話,起初溝通時有點困難,但為完成作品,我們選用對方都聽懂的語言──普通話一起討論。

最初商討橋的設計部分時,港生參與較多,而四川的學生則會聽取大家的意見後再發表意見。當要動手建橋時,隊員則開始熟稔,並趁機就不少話題作出交流,如就讀的科目、廣東話與四川話的分別等。旅程中,我發現四川同學十分有禮和好客,聊天時熱情地向我們介紹四川的好去處和特色。他們也談及未來的目標,而且抱有衝勁,一心朝着目標進發,這種態度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在整個交流團中,我感受到內地於建造工程上正急速發展,四川成都以至郊區都比我想像中先進。除城市的配套外,四周環境也反映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教養。過程中,我們到訪過燕子溝、磨西古鎮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看得出當地居民十分珍惜所擁有的資源,亦十分重視自然保育。這讓我反思香港發展不錯的同時,也可借鏡四川,如當地對教育方面的投放,以及景點的保育工作等。■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測量學高級文憑畢業生 王卓妤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