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訪大使官邸,食正宗日料,賞名家書法。不亦樂乎!
這次,細心的主人特地選擇在中餐廳宴請,賓主圍坐在圓桌前,氣氛頓時輕鬆起來。餐廳最吸人目光的,是懸掛在側牆上的橫幅書法「放麑(古書上指小鹿)」。這是兩個隸書大字,「放」字筆力厚重,厚中有收;「麑」字瀟灑飄逸,有放的感覺,幾處飛白顯得老辣精渾。「放麑」的左下角小字以行草書寫,係抄錄用典的部分原文。整個作品一氣呵成,結構嚴謹,寓意高遠。
姜在忠先生對中國書法頗有心得,為全國書協會員。甫入餐廳,他便被「放麑」吸引,一邊湊近端詳,一邊誇讚「作者功底深厚」。儘管有美食佳餚的誘惑,「放麑」仍像磁石一樣,將客人吸附到自己面前,久久不願離開。
「放麑」,源自《淮南子.人間訓》:「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予之。孟孫歸,求麑安在。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孟孫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麑不忍,又何況於人乎?』」
作者的小字行草擷取了原文的前半段,說的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獵得一隻小鹿,令秦西巴帶回去烹煮,而母麑尾隨其後,哀鳴不已。秦西巴於心不忍,遂將小麑還給了母麑......
顯然,書家深厚的書法功底,尤其是「放麑」所表達出的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情懷深深感染了觀者,以致於賓主落座後,還似意猶未盡,熱烈地交談着。姜在忠感慨地說,古人都知道慈悲為懷,不殺戮,我建議大使先生把這幅字多複製些,贈送給駐港的各國大使,這樣世界就多些和平,少些戰爭了!松田大使不時會意地點頭,表示贊同。
回家後,記者上網翻閱,發現「放麑」的作者原來是日本大書法家村上三島。村上正是從中國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的作品中獲得獨特靈感,確立了「明清調」派書寫風格,被譽為「開闢了日本書法的新境界」。
十幾年前,筆者曾隨中國漫畫家代表團造訪日本,趕上名古屋一家展覽館舉辦當地退休婦女和中學生書法展,大家對日本社會書道文化基礎之雄厚、書道水準之高大感驚訝。日本朋友告訴我,大多數日本政治家都會聘請自己的書道老師,研習書法,因為書道被視為其文化素養的一大標誌。
看來,佐藤和田中等老一輩日本政治家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有緣由的,而像松田大使這樣能收藏並欣賞這些作品的人,也一定是日中傳統文化的知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