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向上刷,向下刷,不可放入胡亂刷」,為維護口腔健康,數百年來人們刷牙的模式大體不變,然而真正懂得刷牙的人寥寥可數。曾研發火星太空鉗的牙醫發明家伍士銓,連同港大牙醫學院研發了創新的「NJ牙刷」,以六種縱橫交錯刷毛組合及「V翼」刷頭等設計,用家只從左至右順着牙弓的弧形推動便能有效照顧不同「死角位」,顛覆傳統要左轉右轉上刷下刷的模式。港大指有關設計正申請國際專利,相信極具商品化潛力。
六刷毛組合 針對牙齒編排
研究顯示於2020年,單是歐盟27國用於治療口腔疾病的平均年度開支將高達930億歐元,天文數字的背後,隱含着數以百萬人計的口腔問題。針對有關情況,現為港大牙醫學院榮譽副教授伍士銓,與港大牙醫學院教授金力堅合作共同研發嶄新的「NJ牙刷」,希望更有效地全方位清潔牙齒。
傳統上,牙縫、牙袋、臼齒後方等都是刷牙的「死角位」,任由手臂「左扭右扭」,牙垢膜還是難以用普通牙刷清理。而「NJ牙刷」採用六種刷毛組合,縱橫交錯的位置、角度、長度、粗細均針對牙齒結構而編排,能有效清理門牙、牙縫、牙袋及臼齒後方等位置的牙垢膜。其中刷頭上的黃色刷毛組,正正能針對牙袋的牙垢膜,有效預防牙周病。
「NJ牙刷」並善用牙齒天然彎曲的結構(又稱牙弓),三面刷頭帶有獨特「V翼」設計,可以根據牙齒的變化自動打開或收緊。伍士銓形容,牙刷的軌跡式設計,有如輪胎咬合着軌道,可以從牙弓一面連貫地刷到另一面。
新刷兩分鐘徹底清理口腔
此外,牙刷利用超聲高速震動,過千條刷毛每秒能命中牙齒過百萬次,配合牙刷柄與刷頭間的球窩關節設計,可以引導用家正確地刷牙。
伍士銓提到,如刷牙時間過長,力度過大,有如「刀仔鋸大樹」般,只會磨蝕琺瑯質,更容易導致口腔疾病。利用新牙刷只需要一兩分鐘,就能徹底清理口腔,避免有關問題。
金力堅則提醒,想要預防牙周病,除了每天刷牙外,也可以使用牙線、牙縫刷,減少牙垢膜。
此外,每年做一次到兩次的牙科檢查;更重要的是培養良好的生活模式,戒除吸煙等不良習慣。
是次研究項目由港大技術轉移種子基金資助,研發成本約15萬港元。該牙刷設計正申請PCT國際專利,並正積極尋找廠商生產。金力堅透露,牙刷未來將不斷優化,並推出不同的大小,甚至可以度身訂造刷頭,以配合各人的牙弓形狀。
製造難度同太空鉗有得比
伍士銓則笑言,自己數十年前已留意到普遍人刷牙方式有誤,隨着近年相關意念醞釀成熟,兩年半前才與金力堅合作研發「NJ牙刷」,而「NJ」則取自兩人姓氏的首個字母。本身醉心發明的伍士銓早年曾參與研發太空鉗,獲歐洲太空總署採用於2003年參加火星探索任務,他形容半年太空鉗的運作可以透過電子操控,而「NJ牙刷」的「V翼」需要自動開合,製造難度與太空鉗不相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