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運週論壇:港法制與倫敦相似 具優勢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健樂)「香港海運週2018」法律論壇昨天舉行,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會上表示,海運業是推動香港貿易和物流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共提供8.6萬個職位,而香港目前船舶總註冊噸位是全球第4。他相信,香港擁有優良的海運傳統,天然的地理位置、再加上船東、船務公司和海運服務行業的匯聚,完善的交通網絡、友善的營商環境等多項優勢, 有助吸引亞太區以至「一帶一路」更多海事相關仲裁個案在香港進行。
張建宗指出,隨着時代的變遷,海運業也須要與時俱進,開拓新思路,掌握全球局勢下的新機遇,方可為香港的海運業開創新高峰。他引述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到,在面對鄰近港口的激烈競爭時,香港必須善用其獨特長處,以及國家「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重大機遇,發展高增值海運服務。
吸亞太「帶路」仲裁案來港
他表示,政府於《施政報告》中表明將推出多項措施,支持和提升香港作為高增值海運服務中心的地位,包括通過稅務措施推動香港的船舶租賃業務、提供稅務減免促進海事保險業在香港的發展等。政府會提供便利措施,支持香港為國際海運業提供可靠和高質的爭議解決服務,藉此鼓勵更多海運業的業務委託人利用香港作為營運基地,為香港海運業的發展帶來新動力。
律政司司長鄭若驊表示,香港在發展海事法律和爭議解決服務方面可以為香港、大灣區與內地企業「併船出海」提供強大的後盾,滿足內地以至海外不同企業對於解決海事相關爭議方面的高端服務需求,因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是全中國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轄區,擁有成熟健全的法律制度,與倫敦這個國際公認、最重要的海事仲裁中心有相似之處,令香港可吸引更多亞太區以至「一帶一路」海事相關仲裁個案在香港進行。
吞吐量下降無損航運地位
前律政司司長、資深大律師袁國強表示,航運物流相關行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一個相當高的比重,而隨着「一帶一路」與全球化的進一步推進,企業對航運物流相關的專業法律服務日益增加。他表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司法獨立,又是1958年「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即《紐約公約》)的司法管轄區,故能為香港、大灣區、內地、亞太區以至「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企業,提供公平公正的海事相關仲裁服務。
中遠海運(香港)總裁朱建輝表示,在內地以至亞太區內港口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香港雖然在貨櫃整體吞吐量的全球領導優勢不再,但這不代表香港的高增值海運服務中心地位不保。他以英國倫敦作例子,稱倫敦的貨櫃整體吞吐量比香港更低,但無損倫敦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海事仲裁中心。
因此,他認為香港應發展海事相關爭議的解決服務,特別是仲裁服務,因為香港背靠祖國,擁有卓越的地理優勢。此外,香港是地處亞洲中心,與亞太區各主要經濟體系以至部分「一帶一路」地區相距少於5小時的飛行航程,故區內企業前往香港解決海事相關法律爭議遠比倫敦企業具成本效益。
此外,他表示除英文外,中文亦是香港法定語言之一,故香港較倫敦更具條件為大中華區、以至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企業提供海事相關爭議的解決服務,因香港的語言與語境文化障礙遠較倫敦為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