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灣區招生助自資院校「過冬」

2018-12-06
■受中六畢業生人數下降影響,自資院校預料收生數大減。圖為明德學院。 資料圖片■受中六畢業生人數下降影響,自資院校預料收生數大減。圖為明德學院。 資料圖片

生源減恐釀「結業潮」 教界倡課程升呢打造品牌效應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柴婧)受中六畢業生人數下降影響,2013年至2022年的十年間,自資院校界別面臨「十年寒冬」。教育局昨日更新非教資會資助及非聯招專上院校2019/20學年預計收生人數,副學位及學士學位學額共29,462個,初步預計較今學年跌逾4,500個。有教育界人士認為,自資院校或面臨重整,院校可考慮從內地、大灣區招生,同時更要提高課程質素、滿足學生需要,從而形成品牌效應。

中六畢業生正持續減少,2022年將跌至4.3萬人,較2013年的高峰激減四成。明德學院早前爆出明年停止收生消息時,便有人擔心院校停收、停辦事件會陸續有來,形成「結業潮」。

收生總額跌4565個

香港文匯報記者翻查昨日更新的32所非教資會資助及非聯招專上院校2019/20學年預計收生人數發現,除兩間學校收生人數待定外,新學年已知的副學位預計收生學額僅24,857個,第一年學士學位學額4,605個,與本學年比較,副學位學額位28,868個,第一年學士學位學額5,159個,新學年收生總學額較今年減少4,565個。

其中,在22所招收副學位課程的院校中,有6校共較去年減少701個副學位學額,其中職業訓練局(VTC)減得最多,由10,725個減少315個至10,410個,其次是中大專業進修學院由1,050個減少256個至794個。

至於20所招收第一年學士學位的院校中,則有4校共減少513個學額,跌幅最大的是城大專業進修學院,減少280個學額,其次為香港教育大學,減少151個學額至70個。

其他院校招生學額則多維持不變或有輕微增幅,但浸會大學國際學院預計招收副學位學額大幅增長200個,至1,400個。

專家:院校要「自保」

在中六畢業生人數逐年下降的大環境下,有自資院校連年虧損被迫停止招生,但亦有院校如恒生管理學院獲准升格大學,反映香港自資高等教育正面臨重大調整。

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幹事吳寶城認為,未來自資院校或呈現分流狀況,「一批繼續維持收生、甚至更多收生,亦有部分會收不到學生。」他指院校要做好「自保」工作,修讀自資學位的學生通常關注就業需要,故學科設計要就此多作考慮;修讀副學位的學生則關注升學機會,希望升讀八大,課程設計要與學士學位高年級課程配合,幫助學生升學。

他建議,自資院校未來除考慮本地生源外,或可配合政策,考慮吸引更多內地、粵港澳大灣區學生就讀,關鍵是院校要提高辦學質素,建立品牌,否則就算適齡學生回升,也難以持續發展。VTC回應指,近年文憑試考生持續下跌,故在2019/20學年將輕微下調預算學額。

教育局今日推出新一輪「專上課程電子預先報名平台」(E-APP)(www.eapp.gov.hk)網上報名服務,應屆文憑試考生可預先報讀新學年「大學聯合招生辦法」以外的全日制經本地評審副學位及學士學位課程,包括「為修讀香港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學生提供的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下大部分的合資格課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