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窺探浩瀚穹蒼系列】揭秘暗物質 獻力拓太空

2018-12-28
■蘇萌興奮指該衛星於開創性及技術上成功打破多個「歷史第一」。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蘇萌興奮指該衛星於開創性及技術上成功打破多個「歷史第一」。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雪芝 攝

「港大一號」六佔鰲頭 明年升空探軟X射線訊號

宇宙萬象的奧秘令人荌g,在科研世界最為尖端前沿的太空科學領域,其實亦有不少香港科學家默默耕耘,用不同形式探索廣闊無垠的穹蒼。香港文匯報今日起推出系列專題,通過報道他們的研究工作,帶領讀者以科學角度,從地圖上一小點的香港,一窺漫天星際間的謎團。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姜嘉軒)國家太空事業近年取得重大突破,隨2019年到臨,香港將可更直接參與其中!香港大學正聯同多所內地大學及科技機構合作研製本港歷來首個科研衛星「香港大學一號」,預計明年中升空,專門探索宇宙中的軟X射線訊號。項目負責人之一、港大太空研究實驗室副總監蘇萌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興奮指,該衛星於開創性及技術上成功打破多個「歷史第一」(見表),期望在兩年運行期內,能為探索暗物質、觀測彗星等國際前沿科學問題找到第一手證據,為人類開拓太空知識作出貢獻。

2016年加盟港大的蘇萌,過往曾參與美國NASA的太空項目及中科院「悟空號」衛星的工作。他認為,探月、火星探測、太空站等國家航天工程已有相當大成就,惟有關太空科學探索的衛星卻不多,目前天文學的發現及命名幾乎都是西方包攬,說明中國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港大一號」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

蘇萌提到,科研衛星在內地一般屬國家項目,由中科院主導政府支付經費,從立項到落實需時較長,普遍要5年至10年;惟要應對前沿科學問題,反應愈快愈好,「想要有國際競爭力,timing(時機)很重要,我們的衛星兩年前首次提出想法,預計明年6月已可升空,全程不到三年時間」,而這正是由大學主理的優勢。

他續指,國家衛星要應付較多需求和任務,規模與體積較大,製作時間較長,相比下「港大一號」設計更有針對性,可造得「更專更細」。實際體積方面,蘇萌表示「悟空號」衛星重量約1,850公斤,而「港大一號」衛星則僅50公斤,屬於微小級別,所需時間自然減少。

「重有重理由,輕有輕優勢」

不過他笑言,衛星設計「重有重理由,輕有輕優勢」,絕不能因「港大一號」體積小而看輕其能力,對它能成功執行探測暗物質、彗星、太陽風與地球磁場互動等任務(見另稿)充滿信心。

「港大一號」由港大連同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8所、北京航天馭星科技公司以及北京起源太空科技公司合作研製。

被問及打造衛星的花費,蘇萌坦言,若從零開始研發或達數千萬元,大學難以支持,猶幸國家科技發展迅速,很多先進技術早已齊備,只需要好好整合,「是次為我們製作衛星的單位,本身亦有為國家製作衛星、火箭等,技術水平成熟」,而衛星中關鍵的「龍蝦眼」聚焦X射線技術,工程團隊亦已做好技術孵化,如能針對相關場景便可應用。

當港大提出項目後,不同合作單位都認同構思具備科學潛力,符合國家日益重視太空科學發展的大趨勢,亦可為其產品技術找到發揮舞台,各方於是一拍即合,成就這次歷史性突破。

冀2021年發表首個科學成果

按照計劃,「港大一號」將於明年中升空,壽命為期兩年,蘇萌期望於2021年便可發表首個科學成果。

他又笑言,衛星命名為「一號」,當然希望二號、三號陸續有來,前者更已有初步構思,希望製作紅外望遠鏡,用以觀察小天體及了解太陽系起源,同時用以發掘近年太空熱話之一的「第九行星」之謎。

除科學研究外,「港大一號」亦肩負人才培訓的任務,蘇萌確認,港大生將有機會參與衛星子系統的建設,初步反應很熱烈,目前實驗室已安排感興趣的學生處理教學用的小型立方衛星,作為基礎技術訓練。另港大亦投資1,000萬元於浙江科研創新研究所設立太空實驗室,學生亦可於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組的支援下參與衛星組裝。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