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粹 > 正文

敢觀舞台:回顧2018

2019-01-26
■《游山行- 跑龍套》by Hugh Cho。■《游山行- 跑龍套》by Hugh Cho。

文:聞一浩(本欄由本地知名評論人聞一浩與梁偉詩輪流執筆,帶來關於舞台的熱辣酷評。)

年初例必作年度回顧。今年打開觀演記錄,發現自己雖然因外遊而看到更多出色的作品,但同時也因此而錯過了好些口碑不錯的本地演出,因此這裡不會談個別演出。仔細回看2018年,除了大館開幕讓演出有多一個不同的場地選擇外,沒有什麼明顯的新趨勢。但也看到幾年下來的幾個發展方向各有延續。

交流合作刺激創作

香港藝術節的「香港賽馬會當代舞蹈平台」於2017年起開始加入「外力」,當年找了意大利編舞家沙朗尼與本地編舞毛維合作,以意大利民俗舞元素創作而成的「《明年你還愛我嗎?》香港篇」,是不錯的嘗試。去年則將內地香港兩地編舞配對,合作了《兩地書》,又邀請了比利時聲音藝術家彼得.萊納為本地當代舞編舞盤彥燊及陳穎業創作音樂及音響效果,成就了《舞聲》。兩個節目五個作品,創作出來雖然不盡然是好評,但卻是為彼此提供了磨練及認識其他文化的機會。2019年繼續此方向,推出內地編舞常肖妮及舞者李斌,與香港舞者及表演者合作,共同構作常肖妮作品《沒有大象》的香港演出。另外的《雙篇雙人舞》則有比利時偷窺舞蹈團的成員約斯.貝克與毛維/黃翠絲和朱心礞峸]楠這兩個本地雙人組合共同創作。海外與內地,兩種不同的創作方式及取向,對各人創作應有一定的刺激。

西九文化區表演團隊也繼續邀請戲劇及舞蹈的構作人來港主持工作坊,讓各位劇場及舞圈朋友,對戲劇或舞蹈構作這崗位有更多的認識。雖然對於舞蹈構作這職位的功能及作用似乎尚要釐清,而且是否真的需要有這崗位也可以再作討論。畢竟舞蹈構作是一個協助編舞創作、為他們提供意見的人,這樣的一個人是重要的,名稱我想倒是次要。在培訓編舞上,西九依然繼續,今年先後支持了不同的編舞家到海外參加藝術節或工作坊,而西九受藝發局委託帶團參加的德國杜爾塞多夫的國際舞蹈博覽會,則是一次為本地編舞爭取海外曝光及建立網絡的機會。

藝發局日趨主動積極

藝發局這幾年積極推介本地藝術家外出,而由該局主辦的「賽馬會藝壇新勢力」更看到該局近年一改以往只做「分餅仔」工作的角色,而變成積極及主動地策劃藝術活動。這個舉辦了兩年的藝術活動,讓曾經獲邀海外演出的節目在香港重演外,還支持一些新作。還有兩年壓軸的都是新作或舊作的再發展,去年的《游山行》散落在中區不同地點演出,今年的《風平草動》則在大館進行。

藝發局主動策劃活動的好處自然是讓藝術家多了機會,但也可能引發問題。由於近年各機構都積極為藝術家提供創作機會,機會突然增加,創作人也就疲於奔命--要他們不追逐機會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放棄了這次,誰知還有沒有下次?但過多的創作不僅令創作人急於求成,也令觀眾疲於入場。畢竟舞蹈,尤其是當代舞的觀眾群不大,要他們一星期看幾個演出是不容易。而創作人要不停創作也是對生態或創作力有壞的影響。

而且,我想鼓勵不停製作演出不應是支持藝術家唯一出路。民間也有不少專為藝術家而設、滋養他們視野的計劃,其中,去年開始,由何應豐及李海燕策劃的「觀.聲.陣--參與式劇場在地研究計劃」是為期兩年、涉及六組不同藝術家組合的研究計劃的項目。

特別的是策展人強調不以演出為最終目標,而強調參與的藝術家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去認真做研究。自己獲邀作其中一項計劃的觀察員,日後也許能分享更多,但無論如何,策展人能夠提出不以演出為目標地去做研究,其實是件好事。

提供機會給創作人是必須的,但要有計劃及策略地進行,也須為藝術家提供成長及追求精煉的機會--例如提供創作的實際空間及其他支援。如何選擇支持的創作人?或者可以由藝術家年獎/新秀獎的得主開始。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