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分工定位明 融合更深廣

2019-02-19
■商界認為,香港應把握灣區機遇實現香港的「再工業化」。圖為香港科學園。 資料圖片■商界認為,香港應把握灣區機遇實現香港的「再工業化」。圖為香港科學園。 資料圖片

中總廠商會歡迎綱要 倡多招促流通推港經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子京、文森)《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昨日公佈,香港中華總商會、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等商界均表示歡迎綱要出台,認為綱要明確勾畫大灣區發展藍圖,為粵港澳三地具體參與灣區建設及各自分工定位指明方向,標誌着大灣區城市群進一步邁向層次更深更廣的互動融合新體系,構建區域合作新機遇。商界人士期盼社會各界把握「一國兩制」優勢和大灣區機遇,推動香港經濟發展。

中總會長蔡冠深認為,綱要既為粵港澳地區實現優勢互補提供契機,亦就理順三地制度差異提出創新可行的策略方向,香港在區內擁有的「一國兩制」優勢將更為突出,作為大灣區與國際聯繫的功能角色將得到進一步鞏固。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法律、稅制、國際聯繫等多重優勢,大灣區建設不僅不會削弱香港既有優勢,相反更可藉此強化香港作為大灣區面向全球發展的關鍵橋樑,發揮「引進來、走出去」的平台角色。

他表示,綱要明確了香港在金融、航運物流、商貿、專業服務、創新科技、法律仲裁等範疇的角色定位,香港可充分利用在這些方面的既有優勢,透過大灣區平台進一步拓展市場腹地,並協助區內產業與國際標準接軌,提升灣區的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

蔡冠深:可簡化跨境通關

綱要在促進灣區經濟與民生發展等提出了香港的定位。蔡冠深認為,要有效實現大灣區城市群強強聯合,首要任務是加強區內要素流動。綱要提出建設世界級機場群和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國際競爭力,並建議粵港澳三地可進一步完善區內主要機場及港口設施的合作機制,提升共管共營水平,打造國際航運樞紐,支持「一帶一路」等多邊貿易往來發展。

蔡冠深期望粵港澳三地可考慮進一步簡化跨境運輸通關手續,例如研究推出整個大灣區適用的出入境通行證明文件、放寬私家車跨境牌照申請等,提升人流物流互動。亦期望粵港澳三地政府加強在社會保障、醫療系統、教育文化、環保等各方面政策合作,攜手將大灣區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隨着大灣區發展規劃進一步落實執行,中總期望特區政府盡快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加強與中央部委、廣東省及澳門政府的協調聯繫,以「成熟一項推一項」方式支援工商業界參與大灣區發展。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認為,綱要為粵港澳的發展訂立長遠而清晰的方向,有助三地發揮比較優勢,以達至協同發展、互利共贏。

吳宏斌:與粵合作抓產業新機

廠商會會長吳宏斌表示,規劃綱要是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和部署的國家戰略,以「一盤棋」的全局思維,為大灣區各城市訂立了長遠和明確的發展方向,包括支持香港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和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探索「再工業化」。

他表示相信這有助理順三地產業的整體格局和彼此的分工協作關係,推動各城市的優勢互補;香港研發經驗豐富,再結合珠三角地區製造業的優勢,能發揮協同效應,推動大灣區成為重要科研基地,並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他又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加強與廣東省政府的協調溝通,為本港「再工業化」釐清方向和預設發展空間,發掘兩地產業合作的新契機。

規劃綱要提出要強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司法保護和建立完善知識產權案件跨境協作機制。吳宏斌認為,這定會為對香港品牌的知識產權提供更大的保障,吸引更多品牌和優勢產業拓展大灣區市場。他希望規劃綱要出台後,特區政府能加強與其他灣區城市在「政府對政府」(G2G)層面的合作,為港商在內地營商進一步「拆牆鬆綁」,包括研究在大灣區建立商標註冊的互認機制及開放產品檢測認證市場,承認香港實驗室發出的認可報告。

倡設「通勤區」利港人就業

綱要提出要深化區域創新體制和機制改革,研究實施促進大灣區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便利化的政策措施,以鼓勵人才交往交流,廠商會期望透過跨境政策的協調,能協助理順香港居民在內地工作、投資和生活所引發的跨境稅務問題,建議將粵港澳大灣區劃為特殊的「通勤區」,在計算界定納稅義務的逗留天數時,讓經常在大灣區內工作或居住的港澳人士獲得一定程度的豁免。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