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本周一出台,受到各界廣泛關注。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教授葉嘉安昨對業界提出多項建議,包括發揮香港的生產性服務業優勢、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商貿通道以及推進跨行政區合作的機制等等。
葉嘉安表示,世界經濟重心從歐美向內地轉移,近年珠三角發展迅速,但香港和珠三角的合作窗口在迅速縮小中,呼籲香港不能活在過去式,要好好把握內地的發展機遇,否則可能會成為「今日利物浦,明日香港」,不進則退。他認為,香港和珠三角應由現時的現代工業、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行業,轉為知識型經濟、發展創新科技、培訓人力資源,增加研究與開發的投入等,而內地亦應從外資接收國轉為外資輸出國,配合「一帶一路」的發展。
具體而言,葉嘉安建議,香港可利用「前枱後室」模式,在大灣區城市設「前枱」開闢市場,再在本港設辦公室處理,作為「後室」提供生產性服務業,為內地龐大的經濟體系服務。因為與內地相比,香港的生產性服務業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例如發展時間較長、香港自由的市場經濟環境、更具國際視野以及具有「一國兩制」的政策優勢等。
籲設大灣區商貿通道
此外,大灣區可共建有創造力可宜居的智慧型可持續發展城市,建立快速的區域交通運輸網路,以及智慧科技在城市規劃設計的融合。葉嘉安舉例指,目前內地人來港的商務簽證需時不短,應該盡快將這些程序簡化,政府應利用資訊通訊科技加強人流聯繫,例如提供快速網上電子商務簽證和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商貿通道等,可以便利通關,加快大灣區內人才的交流,亦可提供網絡一站式的商貿旅遊和資訊服務,宣傳和營造粵港澳大灣區。
葉嘉安又建議,大灣區可以進行區域(跨行政區)合作的機制和項目,例如基建合作方面,可共同籌措資金、進行基礎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區域和都市群規劃方面,就區域空間及交通規劃等進行合作;環境保護方面,共同提出環境污染的整治及自然資源保護的措施,如流域水資源合作或海洋及空氣污染控制等。儘管目前各地就基建規劃及污染都有不同機制及標準,但可透過粵港合作聯席會議進行諮詢,各地共同磋商以至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