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共推文化出海 倡闢綠色通道

2019-02-21

粵業界:放寬人員文物關卡 促交流日常化規模化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的出台,引起廣東文化業界的熱烈關注。針對如何打造人文灣區,依託內地、輻射海外,助力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不少有識之士紛紛建議設立「文化綠色通道」,首要放寬文化人員交流往來的政策關卡,便利大灣區內文化交流走向日常化、規模化。■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19日到廣州考察大灣區文創發展時指出,提起大灣區建設,許多人第一反應還是經貿合作,似乎與人文交流不夠密切。但《規劃綱要》出來,可以看到很多具體的內容為共建人文家園的交流給予方向。

作為豐富民眾文化精神生活的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大劇院兩大文化機構,對於《規劃綱要》內容中所提到的支持博物館合作策展,便利藝術院團在大灣區內跨境演出,不約而同感到興奮和鼓舞。

藏品通關申報耗時達一年

廣東省博物館(簡稱粵博)陳展中心主任白芳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粵港兩地博物館在上世紀90年代便成功合辦過多個和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主題展覽,此後合作未曾間斷。尤其近年粵港澳文化合作論壇定期舉辦,為三地博物館交流互鑒拓寬了機會。

白芳表示,香港為粵博的館藏、展覽貢獻了豐富的國際資源和力量。其中,近期舉辦的精美外銷瓷器展,就得到了港同行及藏家的支持。

白芳坦言,從2003年到粵博工作後,她每年的工作重點都離不開香港「中轉站」、「中介人」等多重角色的支持。然而,作為文物徵集工作者和策展人,不時赴港徵集文物或交流學習,常常因為出境限制,以及藏品海關申報、填寫資料,而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有時候申報工作需要提前一年準備。

「雖然和海關合作很順暢,但涉及法律法規制度方面,無形之中的制約還是不時出現。」白芳希望借助大灣區人文共建的機遇,有關方面可以設立人文綠色通道,簡化赴港手續和次數限制。如此,才能通過香港更好地對接國際先進標準,促進文博產業的完善發展。

兩地合作全國巡演拓舞台

廣州大劇院總經理助理陳睿表示,在過去和香港的交流合作中,「聯合製作」給予兩地業界更廣闊的舞台和製作土壤。

廣州大劇院從2010年開業至今,每年都設有港澳演出季,佔劇院演出的10%。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時,廣州大劇院聯合香港演戲家族共同製作的粵語音樂劇《朝暮有情人》,在廣州首演,同時通過中演院線的統籌運營,得以前往北京、上海、廈門等地巡演。

此外,廣州大劇院少兒芭蕾舞團聯袂香港青年廣場、廣東現代舞團、香港演藝學院推出的原創劇目《舞跡可尋》系列,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資認可,已在兩地多個城市啟演,為大灣區青年文化交流拓寬了平台和演出機會,也培育了屬於大灣區的原創人才。

廣州大劇院作為華南地區的文化地標,其定位從一開始就明確了攜手港澳,把中國的原創、傳統優秀劇團成功走向海外。但現實的阻礙,確實在人員往來方面,存在強烈的手續簡化訴求。期待文化從業人員,早日能像普通遊客的一樣擁有綠色「e通道」,快速通關。

政協委員倡分出境和出國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表示,他過往曾連續八屆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開個展,但現在寧可把機會留到歐洲、美加等海外交流機會,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出境次數有限。他希望未來在大灣區內可以區分出境和出國的概念,比如為文化人士到港澳交流學習開設「文化綠色通道」,減少關卡。「既然都是一家人,往來走動交流就應該更加自由和順暢。」

此外,許鴻飛建議大灣區內設立一個涵蓋各個類別的藝術國際獎項,可叫做「金灣獎」,獎勵優秀作品,通過賽事打響人文招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