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莊程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早前公佈,工業總會昨就《綱要》提出多項具體意見。工總主席郭振華昨與傳媒會面時指出,隨着大灣區進一步融合,廠商的經營成本將會下降,除了因為貨源增加,研發及改良產品亦較以前方便,他相信,香港憑着「一國兩制」的獨有優勢,而且各城市有不同定位,不會構成惡性競爭,大灣區發展不會削弱香港的優勢。
7000萬人內銷市場商機大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昨指出,大灣區將會令香港面向一個高達7,000萬人的內銷市場,將會是一個很大的商機。郭振華指,為促進人流互通,大灣區須提供吸引人才的優惠政策,例如財務補貼和稅務優惠,以及應對港企的大灣區業務收入按16.5%稅率徵稅(即免收內地25%的企業所得稅),建議當局向香港公司從其他國家聘請的科技專才發放工作證,以便利他們往來香港與區內其他城市工作。
他亦希望內地有關部門簡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商務人士的入境手續。由於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安排實施暢順,建議推廣至更多口岸。
工總總裁何健華認為,大灣區發展有助增加年輕人創業的機會。他建議,容許香港科研機構和企業參與制定「中國標準2035」,並共同發展符合標準的智慧城市、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服務和產品,例如於區內使用統一的電子支付平台,令整體營運成本下降。由於大灣區人口較香港多,所收集的大數據將有助發展「工業4.0」。
工總亦建議,內地各省市政府應給予香港青年更多機會見識和發展, 為香港居民建造青年公寓及人才公寓;為香港居民移居大灣區內地城市提供購房和租房的補助與津貼,並為頻繁往返香港和內地的人士提供交通補貼或車費回贈。
香港醫院及學校亦可在大灣區落戶,為香港青年提供與香港水平相當的醫院服務及鼓勵香港青少年赴粵進修與實習。
促三地聯手培訓科技人才
工總認為,香港應繼續帶頭並帶動資本、技術、人才等參與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新一輪高水平開放。該會建議大灣區需成立具系統、涵蓋三地科研資料和工商界所需的平台,提升工商界與院校合作對接機會。香港亦大力為國家引進更多國際級機構和技術。同時建議大幅擴大博士生人數,特別是科技人才,以助大灣區甚至全國的人才培訓工作,三地聯手培訓更多創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