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中大「三合一」療法助中風致殘者

2019-03-19
■黃家星的團隊與內地學者合作,研究結合「體外反搏法」及「腦磁激治療」的療法,為接受最佳治療仍出現殘疾情況的中風患者帶來曙光。 香港文匯報記者高鈺  攝■黃家星的團隊與內地學者合作,研究結合「體外反搏法」及「腦磁激治療」的療法,為接受最佳治療仍出現殘疾情況的中風患者帶來曙光。 香港文匯報記者高鈺 攝

「體外反搏」「腦磁激」配合物理治療 黃家星夥內地學者研究獲重要突破

中風每年奪去約3,000港人性命,是繼癌症、心臟病等之後的第四號殺手。如果以全中國計算,中風更是第一大致殘和致死的疾病。針對中風防治問題,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黃家星與內地學者合作,屢次在醫學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並致力研究治療腦中風的新型療法,結合「體外反搏法」及「腦磁激治療」的療法,為接受最佳治療仍出現殘疾情況的中風患者帶來曙光。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人口老化令包括中風等疾病更加常見,令社會醫療開支相應增加。黃家星指,大部分人在中風後,手腳肌肉無力,故住院的時間較長,對社會造成很大的負擔。

為了改善病情,黃家星聯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及重慶醫科大學多名專家學者,合作進行「缺血性腦卒中防治的新策略與新技術及推廣應用」項目,研究預防和治療中風的方法,包括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的流行病學、病理及治療。研究更於去年獲頒「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備受各界重視。

證雙重抗血小板治療更有效

黃家星及其研究團隊屢次在醫學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包括推翻了普遍人所認為頸動脈是中風的主因,並證實了顱內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收窄)才是華人中風的主要成因。

其後,團隊亦利用「微栓塞信號監測」,證實雙重抗血小板治療,較單用亞士匹靈更有效減少「短暫性腦缺血」和輕度中風患者的微栓塞問題。

另外,團隊又研究證實,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是針對輕微中風的最佳治療方案。

除了理論性的研究外,黃家星及其團隊亦積極研究臨床上的療法。黃家星坦言,過往中風患者在接受物理治療外,亦多會接受中醫針灸治療,主要因為當時未有其他療法出現。團隊於2012年,發現「體外反搏法」能有效改善及增加缺血性中風患者的腦血流供應,或有助修復功能障礙,提升中風患者的康復速度,使更多病人有獨立生活能力。

其後,團隊發現「腦磁激治療」可通過重新連接大腦與身體的受損通道,激活腦神經,協助患者恢復活動能力。黃家星續指,如結合兩種創新療法或產生協同效應,可增加血液流向腦部,及恢復肢體和大腦之間的交流,然後再配合物理治療,鍛煉肌肉與關節的靈活性,「三合一」的療法對患者有較顯著成效。

未來他計劃更集中於腦神經相關研究,如急性神經及腦血管栓塞導致的認知障礙的治療,以及神經影像及生物標記等,希望有所突破造福病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