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個創業僅兩年半的公司,西安微米科技的規模並不大,員工人數也不算多,但公司卻有着40多人的專家團隊,成為企業發展過程中有力的智力支持。憑借這支專家團隊,西安微米科技亦走上了產學研一體化的可持續循環發展之路。
在西安微米科技的專家團隊中,李家春發揮的作用可謂是獨一無二。這位長期從事地質災害預警研究的專家,對專業有獨到見解,科研成果獲獎無數,雖然也曾想過開公司,但苦於沒時間,創業夢多年都未能實現。
2015年,李家春一位在四川樂山工作的碩士研究生,在前往基層扶貧的路上不幸遇到山體崩塌,同車7人全部遇難。得知這個令人悲傷的消息後,李家春親自到學生河北的老家探望其父母,同時他也開始反思:自己曾多年研究邊坡和地質災害,但終究還是未能將災害控制住,更沒想到不幸會發生在自己的學生身上。
因此,當蔡永甫和李家春談及創業開公司時,李家春點頭同意了。「開公司並非只是單純為了逐利,讓科研價值社會化,得到社會的認可,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李家春如是說。
產學研構成循環體系
如今,通過李家春,西安微米科技與長安大學多位公路交通和工程防災減災的專業老師都建立了合作。「有些老師的研究非常超前,通過企業的成果轉化就成了產值。而在成果轉化的過程中,老師們又可以提煉出許多新的東西,找尋新的研究方向。」蔡永甫說,從公司兩年多的發展來看,產學研是一個循環的體系,而非一條直線。
擬建邊坡大數據庫
面對當今的智能大數據時代,蔡永甫指公司的終極目標也是要建一個「大數據」,將內地各地所有的邊坡情況歸整到一個數據庫裡,如果發生特殊情況,可以直接調用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這樣將有效提高預警的效率和準確率。
蔡永甫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因為內地對邊坡的監測數量還非常有限,目前對於邊坡的數據分析也尚處於初級階段,分析過程耗時且累人。如果建立了龐大的邊坡數據庫,就可以更快速準確地進行監測分析,對於邊坡的監測佈點、防護等都非常有利。
他並稱,當前的邊坡監測一般都是在施工過程中,為了防止出現二次災害而進行,而未來人們真正需要的是超前預報。「如果提前就知道某個邊坡可能要滑塌,人們就可以提前作準備。」蔡永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