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本港昨就虛擬銀行發出首批3張牌照。雖然虛擬銀行的牌照屬全銀行牌照,但由於虛擬銀行沒有實體分行,故除了一些必須要透過實體分行進行的業務不能做,例如必須面對面商談的業務,理論上傳統銀行可以做的業務,虛擬銀行也可以做。不過,由於傳統銀行的網上銀行業務基本已經做到全覆蓋,一般相信本港的虛擬銀行不會與傳統銀行作正面競爭,參考內地虛擬銀行的經驗,相信主要發展網上小額貸款市場。
大數據助降不良率
「虛擬銀行」指的是主要透過互聯網,或其他電子傳送渠道提供銀行服務的機構。與傳統銀行相比,虛擬銀行沒有實體分行,只透過網上平台為客戶提供所需的存貸款、證券交易等各種服務,甚至連銀行開戶亦在網上完成。由於虛擬銀行沒有分行,故可以大大節省分行的租金開支和人力資源成本,由此便可提供比傳統銀行更高的存款利率、更低的貸款利率,以及更便宜的交易徵費,這正是虛擬銀行的主要「賣點」。
另一方面,虛擬銀行還可突破傳統銀行服務的時間及地域限制,為客戶提供24小時電子化服務。參考內地近年崛起的網絡銀行(虛擬銀行)的發展情況,在網絡平台上,虛擬銀行一般會集中提供較簡單、標準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比起業務「大而全」兼且涉及大量人手操作的傳統銀行,這些標準化的產品及服務,可免卻複雜的審查,又可以減少失誤的機會。
據香港廠商會的有關研究報告顯示,內地虛擬銀行自2014年興起,以騰訊牽頭的微眾銀行及阿里巴巴為主要股東的浙江網商銀行作為代表,他們都是依託各自股東的龐大用戶基礎,如騰訊的社交媒體微信在內地的滲透率達10億人,阿里巴巴旗下淘寶商城、天貓商城的活躍用戶約佔內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他們的虛擬銀行借股東掌握的龐大數據庫,開發合適的產品及減低不良率。
「差異化」定位搶客源
經驗顯示,內地虛擬銀行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採取「差異化」的市場定位策略,盡量避開與傳統商業銀行直面交鋒。例如傳統銀行大都以大型企業或高淨值人士作為首要招徠目標;虛擬銀行則反行其道,主打小微及個體商戶市場,因為該群組具備融資金額小、時間短、頻率高、單次融資收益低等特點,簡言之,虛擬銀行聚焦於小微企業及個人消費信貸市場,試圖搶佔傳統銀行較輕視的環節。
香港金融業發展成熟,銀行服務其實已經非常普及,但傳統銀行由於實在有太多賺大錢、賺穩陣錢的業務及機會,變得「大雞唔食細米」,故此待慢及趕走小商戶及小存戶,這亦正好為香港的虛擬銀行留下些許生存空間,相信內地虛擬銀行的發展經驗,也是很值得香港虛擬銀行借鑒。
另外,從本港今次3家虛擬銀行的股東組合看,都有科網企業參與,相信亦是想借助他們掌握的大量客戶資料與消費數據,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優勢,管控小額貸款風險,減低出現不良貸款的概率,這些服務也特別受網店客戶的歡迎。
世界上虛擬銀行發展簡表
1995年
美國誕生的安全第一網絡銀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SFNB),被公認是全球首間虛擬銀行。
2000年前後
英國保誠保險公司1999年設立虛擬銀行「Egg Bank」。2000年日本成立第一家虛擬銀行「JNB」(Japan Net Bank),之後索尼銀行(Sony Bank)、「I-Bank」等虛擬銀行相繼問世。
2000年
香港金管局發出《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為本地虛擬銀行設立了定義和規範流程;隨後出現的豐明銀行(大新金融旗下)堪稱是本地虛擬銀行的「雛形」。不過,由於經營狀況未如理想等原因,豐明銀行在2011年結業。
2014年
內地開放民營銀行牌照申請。由騰訊牽頭的微眾銀行,以及阿里巴巴為主要股東的浙江網商銀行,標誌着虛擬銀行在內地嶄露頭角。截至2018年中,內地已發出18張民營銀行牌照,其中9家屬於虛擬銀行。
2018年
香港金管局在2月6日發佈《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進行公眾諮詢;再於同年5月發表修訂版虛擬銀行條例,並開始接受申請。
2019年
3月27日,金管局發出3張虛擬銀行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