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中文視野】保留小說精神 情節角色可刪

2019-03-29
■金庸的武俠小說被多次改編成電視劇。圖為劇集中的楊過和小龍女。 資料圖片■金庸的武俠小說被多次改編成電視劇。圖為劇集中的楊過和小龍女。 資料圖片

香港最常青的電視劇集,一定是改編金庸武俠小說而成的電視劇集。不論是哪一個世代,是在境內還是海外,只要是華人,只要會看華語劇集,總有機會看過由金庸原著改編的武俠劇集或電影。

金庸的小說曾被改編為多套劇集及電影,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的一批無綫電視劇集,如《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構成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然而,金庸是如何看文學小說改編成的影像創作?他曾提及對改編作品的看法:「把小說改成電影,單單做到不歪曲原作是不夠的。蘇聯女小說家尼古拉耶娃的《收穫》曾轟動一時,然而她自己根據自己的小說而寫的電影劇本,大家卻認為並不怎樣成功。為什麼呢?因為電影是一種與小說截然不同的藝術形式,在小說中好的,在電影中未必一定也好。最好的改編,除了保持原作的主要枝節與人物性格之外,次要的可以刪除,也可以增添,但最重要的,是要在電影中表達原作的精神。」(金庸〈談《戰爭與和平》〉)

金庸認為情節角色可按需要增刪,只要能保留當中的精神便可。大家對金庸筆下的人物角色及主要情節應該並不陌生,但對當中的原著精神,大家又有多少認識呢?有不少學者便感言,大部分改編金庸小說的電影均未如理想,沒有達到一定的藝術成就,未能呈現原作精神。到底何謂俠?當中的俠義精神又應作何解?

俠,又稱俠客、俠士,其原型可參照《史記.遊俠列傳》的人物形象。他們常常仗義助人,慷慨好施,是人們景仰的對象,也是中國文學的重要主題。歷代便有不少讚揚俠客的詩歌,如曹植《白馬篇》、王維《少年行》、孟郊《遊俠行》等。李白《俠客行》(節錄):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閑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從李白的描繪中,我們可一窺俠客的身影、處事的手法。正由於俠客生平富戲劇性,個性多姿多彩,往往產生許多傳聞,所以中國不少小說傳奇也會以他們的事跡為創作內容,如唐傳奇《虯髯客傳》、《聶隱娘》,明清小說《三俠五義》、《俠義英雄傳》。當中的內容多為朝廷腐敗,人民生活艱苦,俠客因而出來鋤強扶弱、警惡懲奸。這也一定程度反映了人們在當時的社會,對正義之士(俠)的期許。 ■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林嘉頴博士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