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特稿】光鮮「窮富翁」 不乏月光族

2019-04-17

坊間常形容,香港地遍地黃金,「發達靠磚頭」。確實,按花旗數據,本港7%人口、即51.1萬人擁有1,000萬元或以上淨資產。不過,但當我們看一看近年的新盤,不少單位、甚至個別市區開放式單位經已索價逾千萬元時,區區一名「富翁」身家在港是否變得不值一哂?日前世邦魏理仕調查就指,本港住宅平均價格達963萬元,是全球最高。所以,不少「千萬富翁」在扣除物業之後,其實可能只是「窮富翁」一名。

扣除層樓 什麼也沒有

香港人出名熱愛買磚頭,皆因在香港,薪酬升幅遠遠落後於樓價,物業資產升值往往成為致富的最快捷途徑。近年我們不時於新聞報道中看到買樓「勵志故事」,例如,有新婚夫婦為買樓而捱麵包數年、有人為買樓6年不去旅行、有人為買樓而不跟朋友來往(避免應酬用錢)......種種為買樓而犧牲生活、節衣縮食的例子,在港已成常態。甚至還有人倒末為本,不去反思樓市畸高帶來的禍害,反而把上述過苦日子的行為合理化,去嘲笑那些不願為買樓而犧牲的人們。

小記認識一對夫婦,他們月入合共約5萬元,扣除強積金、供養雙方父母、保險費、生活費、交通費等基本開銷之後,每個月可以儲蓄約1.5萬元。兩夫妻早有共識要買樓,5年來一共儲到100多萬元做首期,最近購入一個500萬元的一房單位。終於「上車」了,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的生活從此幸福美滿,因為每個月樓宇按揭供款連雜費等也近1.5萬元,現在每月基本是「月光族」,故此他們不敢亂花一分一毫,更遑論去旅行。近來妻子懷孕,他們坦言只能「見步行步」,咬緊牙關撐下去。

以上例子在港比比皆是,惟不管如何,上述夫婦成功「上車」可能已算是比較「幸福」個案。然而,兩人例子卻反映出那些因淨資產而成為「千萬富翁」的一群,當中不少人在扣除資產價值和生活重擔後,所過的日子可能並沒有想像中幸福。

樓價上升變民生毒瘤

香港樓價上升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讓不少人因此致富,但同時間又加深貧富懸殊。不少想上車的人多年來望樓興嘆,勉強能置業的人也越住越細,居住環境日趨惡劣。另外,高樓價亦扯高商舖租金,影響營商環境,趕絕小商戶。實際上,高樓價已演變成一個毒瘤,引發成對政府不滿的民生問題,禍害明顯不過。

生活在高樓價下的香港市民,在互相嘲笑的同時有否撫心自問,這樣正常嗎?香港未來要繼續在資產上漲的泡沫中浮沉,還是要創造更理想的居住環境,開拓更多元的經濟?依靠「磚頭」成為富翁的方法,是香港長期以來最普遍的致富捷徑,然而靠高樓價來推動財富增加,是否真是香港的長久之計?值得大家深思。 ■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