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 > 正文

【邊城故事】越婦赴華製家鄉小吃「越境」飄香

2019-05-29
■面對客人,張花總是笑意盈盈。■面對客人,張花總是笑意盈盈。

巧手廚藝變「技術人才」 餐廳打工如大家庭

中國雲南省邊境城鎮河口接壤越南,每天來往邊境的人流不斷,包括40歲出頭的越南婦女張花。張花在中越口岸聯檢樓附近一間餐廳工作近4年,她與大多數同事同樣來自越南,每天聽蚨~語、讀茪中憛A炮製出一道道家鄉小食,她坦言不但滿意較高的收入,還有與同事和老闆的和睦相處以及客人的認可,形容已把餐廳看作自己的家,不捨離開這個異國大家庭。■文/圖: 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樹勇 雲南河口報道

張花老家在越南老街省巴剎,與中國雲南河口壩灑隔紅河相望。此前,張花在老家開了一家早餐店,專營小卷粉等小吃,不過由於家鄉人流較少,小店生意慘澹,收入不足以維持全家人生活。從別人口中,張花得知對面的中國容易找到工作,於是過境來到中國河口找工。

製作美食輕車熟路

還不會說漢語的張花來到河口,輾轉找到口岸邊上的「紅河谷1897」餐廳,通過店內越南員工的翻譯,老闆陳勇輝當即錄用了她,「張花有做越南小吃的基礎,正是店裡需要的技術人才。」

正如陳勇輝期望,張花上班後輕車熟路亮出了自己的手藝。香港文匯報記者在餐廳後廚目睹,張花用勺將清爽的米漿舀起,攤於蒸汽透過的紗布上,蓋上鍋蓋聚熱片刻,使米漿固化成皮,再把粉皮攤於工作^上,撒上事先製好的b花肉末、細碎香菇等餡料捲成條狀。一雙竹製筷子在她手裡上下翻飛,一邊蒸粉皮、一邊裹卷筒,卷粉成型時,鍋上的粉皮正好蒸熟,來得一氣呵成,忙而不亂、井然有序。

兩月看懂中文菜單

來到中國打工,張花起先並不會講一句漢語,更不識漢字。不會講漢語,對於後廚工作的張花來說,並沒有大礙,因為店內多為越南員工,尚且可以用越語交流;但不識漢字,卻讓張花在工作中感到許多不便:客人通過服務生點菜的菜單,標明客人點的卷粉是什麼餡料、數量多少,全部以中文列印;況且,除了小卷粉,張花與夥伴還要負責春卷、米粉鮮蝦包、嘎拉肉等越南特色美食的製作,品種與餡料多樣,看不懂菜單難免出錯。

「好在有好的語言學習環境。」目前已能用簡單漢語交流的張花,當時只能在工作中學習,先學會幾道越南菜和餡料的漢語發音,再對照菜單上的漢字死記硬背,兩個月後,已能看懂點菜單上的漢字,準確無誤地根據菜單製作美食。

視店為家 店好我好

張花入店打工時,每月可得到報酬1,800元(人民幣,下同),隨茼~資增長,年年定期加薪,目前月薪已達2,200元,與其老家同工種相比已算高薪,這讓張花很有成就感。不過,更讓張花滿意和感動的,是與同事的和睦相處、老闆對員工的關懷。她列舉說,店方為員工提供免費食宿,4人一間的宿舍配備空調,用水用電也很方便;工作中即使員工做錯事,老闆也和顏悅色指出,從未呵斥或責罵員工;每有員工身體不適偶染小疾,老闆也會細心地覺察到,主動安排員工休息。

在店裡打工近4年,張花早已把自己看成這個大家庭的一員,平時的言行特別注意維護餐廳形象和聲譽。張花每天堅持化妝上班,她認為這關乎餐廳形象;店裡就餐的客人再多,張花製作特色菜和小吃仍一絲不苟,不因客多而敷衍,她認為馬虎從事會讓客人不滿;偶爾客人多,服務生一時忙不過來,張花也會端蚍鶭侐邞滲S色菜上桌,面對客人笑意盈盈,她覺得讓客人及時吃上熱騰騰的菜,能讓客人留下美好印象。她的想法很樸素:「只有餐廳越來越好,我才會更好!」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