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在昨日進行的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框架協議簽署活動中,粵港澳智庫組織負責人紛紛表示,透過以往的合作,三地已形成共識,灣區建設智庫先行,智庫廣泛參與,可讓制定大灣區建設相關政策更加合理和科學。在社會接觸、課題研究和諮政建言方面,三地智庫各有優勢,相信聯盟的成立,將為大灣區建設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副院長袁俊表示,內地各類智庫比較多,類型齊全,在人才方面有優勢。港澳智庫以民間智庫為主,他們深入基層,了解社會民眾需求,同時和國際網絡相銜接。大灣區建設,不僅要面向國內,更要面向國際,因此,雙方各有所長,能夠優勢互補,為大灣區規則對接、科技發展、產業建設、人文交流等重大課題提供有益的決策支持。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指出,智庫資源不同,各有專長,但也存在各自局限。「比如香港的智庫很多都是研究本地問題,而在大灣區建設下,比如青年發展,香港智庫了解青年訴求,但未掌握內地城市第一手政策和資訊,在聯盟下,三地智庫就可以通過合作調查研究,把這種需求和供給有效結合起來,服務三地民眾。」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表示,一個政策的形成,事前智庫支持十分重要,聯盟成立後,通過優勢互補,將為出台大灣區相關政策做好大量前期工作,令決策更加科學。
華南創新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楊公齊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聯盟的成立創造了一個平台,讓三地學者對大灣區建設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共同探討。以大灣區金融創新、金融科技發展為例,三地智庫可對某種創新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行研究,令政策制定時,有更好的事前監管考量,風險管理更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