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映雪囊螢】朱熹格物致知 象山明心見性

2019-07-10

儒家學說,傳承到宋明時期,開始跟其他思想、哲學如道家、佛學合流,形成宋明理學派。這數百年間的理學家整理、融匯古今哲學精髓,推陳出新,以獨到見解闡述對宇宙、道德、良知、知識等問題的看法,對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影響深遠。

北宋年間,儒家學者漸形成了不同派別,如王安石荊公學派、司馬光溫公學派、蘇軾的蜀學等。後又有周濂溪的濂學、張載的關中學派、程顥程頤兄弟的伊洛之學。及後,朱熹把洛學發揚光大,並創立閩學。濂、洛、關、閩四學派,人稱理學四派。

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一個流派,有時稱為理學,以跟陸象山、王陽明的心學區別。本質上,心學其實亦屬於宋明理學,下文將略加介紹。程朱理學是指宋朝以後由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發展出來的儒家流派,主張「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欲」。朱熹集宋代理學之大成,是繼孔子後儒學集大成者,他與呂祖謙編撰《近思錄》,闡述四子書(周敦頤、二程和張載)的內涵,他認為四子書是通往五經的階梯。《近思錄》後來為歷代儒生所必讀。

「心學」流派創始人陸九淵,世稱象山先生,其主張近於程顥,偏重心性修養,他認為朱熹的「格物致知」過於「支離破碎」。陸九淵主張「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見性」、「心即是理」,重視內省,即所謂「尊德性」。他認為「理」是人心所具有的,具體內容就是「仁、義、禮、智」,可說是繼承了孟子人心「四端」的學說。

相較之下,朱熹言「理」,重探討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陸九淵之「理」,則更偏重於人生倫理。明代王陽明讚賞陸九淵之說,發揚他的「心學」,集「心學」思想之成者,世稱二人為「陸王」。

格物煩累 理在人心

王陽明承陸九淵而闡發心學,創立「陽明學」,主張「心即理」、「致良知」,主張「先立乎其大者」。王陽明繼承陸九淵「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一派通過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他認為萬物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難免煩累,不如從自己內心尋找真「理」,王陽明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此外,王陽明強調「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後世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可惜,到了明末,王陽明之心學亦走入末流。王學末流脫離王學的要旨,顧炎武便把王學末流比作魏晉清談;王夫之更痛斥陽明後學為陽儒陰釋,歪曲聖人學說,可見其流弊之深。理學則在明朝推行八股文以後逐漸淪為空談。讀書人只懂尋章摘句、皓首窮經,嚴重脫離實際,求學問變為換取政治利益、名成利就的手段。

■迪尼路 現職中學教師 gglit@hotmail.com

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