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炸橋建隧天地寬 既護文脈又治堵

2019-08-31
■城西幹道集慶門段。 受訪者供圖■城西幹道集慶門段。 受訪者供圖

粗放發展弊端多 南京「橋改隧」求變

交通擁堵、土地緊張、污染加劇、抗災能力降低等「城市病」已經成為困擾急速發展的中國城市的重症頑疾。今年6月27日,中外知名院士匯聚南京「2019中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國際高峰論壇」,集體「會診」「城市病」,7年前南京超前佈局地下空間,炸高架橋改隧道建地下快速路的城西幹道「橋改隧」工程,被專家們譽為「世界城建再生標本」。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對香港文匯報記者指出,造成「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是快速增長的空間需求與有限的城市土地資源間的矛盾加劇,而開發地下空間是其治本之策。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旻 南京報道

錢院士指,中國城市化高潮中,地上空間利用遠遠跟不上人口的增長,城市建設和發展沿用「攤大餅」式的粗放模式,不僅消耗土地、能源等資源,還造成環境污染。錢七虎說:「南京城西幹道『橋改隧』,是對中國未來國情有預見性的引領項目,為國內同類改造工程探路與示範。」

發展急速 規劃難跟

在內地率先建地下快速路,「第一個吃螃蟹」並非南京具備「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而是城市發展的迫切需要。時任南京市規劃局長趙晶夫回憶道,2000年,南京主城西南部94平方公里的河西新城崛起,由3座高架橋連接的城西幹道路網因車流量急速增加,出現交通嚴重擁堵,事故頻發,噪音與空氣污染激增。「原先設計使用壽命為50年的城西幹道,才使用17年就已不堪重負。」

2012年2月,南京市政府在爭議、反對和質疑聲中,斥資23億元人民幣,啟動「橋改隧」工程,炸毀3座高架橋,新建3座隧道,改造1座隧道,建成主線雙向6車道、全長6.13公里全新的地下快速路,2013年12月31日通車後,實際通過車輛由每小時4,800輛提高到每小時16,000輛。

上海隧道院城西幹道改造工程項目設計負責人余江說,這項工程在內地引發矚目並成為示範,深圳黃木崗立交橋、武漢沌陽高架橋、深圳前海平南鐵路高架灣大橋等類似改造項目紛紛效仿。

豎井設計 自然排污

「機動車尾氣正逐漸超越工業污染成為城市大氣污染」,錢七虎說,在交通擁堵的情況下,由於機動車怠速行駛和再啟動加大了能源消耗和尾氣的排放,「汽車進入地下空間才可能實現尾氣收集和淨化處理。」

南京市城市建設投資控股集團董事、黨委副書記鄒銳時任南京市城西片區快速路網改造工程指揮部現場指揮,他說:「先建城東幹道,再建城西幹道,南京是在內地第一個實現地下快速路閉環」,他們在隧道內創造性採用分段開口豎井式設計自然通風,通過隧道內與地表之間形成的負壓,迅速稀釋並排除隧道內汽車尾氣,減少能耗和隧道斷面尺寸,實現節能環保,並為今後過濾和無害化處理汽車尾氣預留空間。「這項成果在江蘇省獲獎,被編制規範在內地推廣」。

城西幹道沿線居民區集中,改建隧道後,鋪築新型降噪路面,將原高架橋的交通噪聲直接消減在隧道內。鄒銳說:「我們的多項技術得到國內認同,杭州、武漢、鄭州都來南京學習。」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