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中企助攻 港股市值挑戰全球第三

2019-09-28
■中資股佔了港股大半邊天,同股不同權亦由內地新經濟股小米打開先河。■中資股佔了港股大半邊天,同股不同權亦由內地新經濟股小米打開先河。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最近十多年,在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方面,香港的獨特角色更是明顯。亦因為有中企源源不絕的上市資源支持,令香港的IPO集資額長期高踞全球集資王寶座,港股市值今年一度超越日股市值,晉身世界第三位,惟近月有所回落,位居全球第四位。

翻查記錄,首隻國企青啤(0168)於1993年在香港上市,當年集資額只有約9億港元,到2006年工商銀行(1398)成首家以A、H股同步上市的股份,集資額高達1,250億港元,成為本港集資額最高的中資股份。

時至今天,香港一直是內地企業在國際融資的首選平台。經過20多年的持續發展,在香港上市的企業中,內地企業數量超過五成。截至8月共有275家H股在港上市,紅籌股有175隻,內地民企更達752家。

中資公司佔總市值近七成

截至8月底,中資公司佔港股市值近七成,並且每天佔總成交約76%。即每10元的港股成交,有近8元都是買賣中資股份的。單計H股方面,其市值在7月底止約有6.12萬億元,約佔港股市值的兩成,成交額佔市場約37%。自1994年8月推出國企指數以來,與國指相關的產品亦如雨後春筍,發展非常蓬勃。H股指數期貨今年7月份合約的成交量,日均達116,224張,未平倉合約超過36萬張。全球與國指掛u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及交易產品(ETP)的總資產值,也超過700億港元。

簡而言之,與國指相關產品的規模,已經與瓻產品分庭抗禮,國指已經成為在港上市內地企業的表現指標。自1986年以來,首10家IPO集資額最高的新上市公司,有7家是H股,1家是紅籌股,1家為民企 (見表)。

騰訊建行中移動成三大股王

在市值方面,目前藍籌股頭三大市值的公司皆為中資股,分別為民企騰訊(0700)、H股建行(0939)及紅籌股中移動(0941)。另外,平保(2318)、中海油(0883)及工行(1398),也分佔十大藍籌的第6、7、8位。可見除了國企外,紅籌股與民企,特別是近年一些新經濟股,對本港市場都有很大貢獻。

去年十大新股 中資天下

單計2018年,首10家IPO最高的新上市公司全數為中資股,當中既有屬H股的鐵塔(0788)、江西銀行(1916)、甘肅銀行(2139)及山東黃金(1787)等傳統經濟股份,亦有海底撈(6862)這類知名民企。此外,又有小米(1810)、美團(3690)屬不同投票權股份的新經濟股份,還有平安好醫生(1833)這種同股同權的新經濟股,以及百濟神州(6160)這種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股份,可謂包羅萬有、各適其適。

據港交所早前公佈,截至今年7月,累計10隻非同權及生物科技股已掛牌上市,當中2隻屬非同權企業,其餘8隻均為生物科技股,合共融資逾350億港元。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早前透露,有約10間生物科技企業已遞交IPO申請,本港已晉身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上述新經濟股,內企佔據了絕大多數。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