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梁悅琴)政府去年6月底宣佈新房策措施中提及會推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明確表明有意增加現時新界樓面的地積比率,不少發展商已以善用土地發展潛力為理據爭相向城規會申請改劃,大幅增加地積比率。
據規劃署在今年3月回覆立法會文件透露,在提高發展密度方面,在2014年施政報告中宣佈,位於主要市區和新市鎮的選定「發展密度分區」內用地的最高住用地積比率可適度提高20%。去年12月政府更優化政策,提出如果技術上可行以及獲城規會批准,公營房屋用地的發展密度,最多提高至30%。
十四鄉古洞項目伙數增
根據當局統計,截至今年3月中,過去兩年通過規劃申請提高發展密度的用地合共7幅,合共涉及9.23萬伙住宅供應,較放寬地積比率前的8.16萬伙,額外加1.07萬伙供應。當中增加供應最多的來自兩個規劃申請,包括政府就新界東北發展區8幅用地,申請放寬地積比率,額外增加4,300伙供應至6.77萬伙。
私人市場最矚目的申請為新地旗下十四鄉項目,雖本身已獲批以地積比率0.69倍發展,可建4,930伙,惟在去年政府6月底公佈新房策後隔一個月,隨即向城規會申請,把地積比率增加近20%至0.83倍,總樓面增至579萬方呎,增建至9,500伙,並已獲城規會「有附帶條件下批准」。
早前新地旗下古洞項目則將原本興建90幢洋房的方案申請改作1,573伙分層住宅單位,令單位數目大增16倍,單位平均面積約1,800方呎縮減61%至約700方呎,城規會於上月同意有關申請。
改建中小型住宅加快流轉
不過,泓亮諮詢及評估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翹楚認為,由於預期政府未來土地供應有限,發展商自然想方法增加自己的土地儲備,向城規會申請增加地積比率是其中一個方法,加上政府推出一手樓空置稅,亦令部分發展商將原本建豪宅的土地縮則改為建中小型住宅單位加快銷售流轉。
他指出,政府應該對提高地積比率作出全面檢討,因為一時間令原本只有0.5倍地積比的用地突然倍數升到5至6倍地積比,社區負荷會突然加重,並非正面開源的方法,最有效仍是覓地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