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董圓圓 沿着師父梅葆玖的足跡傳承京劇藝術

2019-11-01
■2016年,梅葆玖與董圓圓師徒兩人在參加全國兩會時合影。■2016年,梅葆玖與董圓圓師徒兩人在參加全國兩會時合影。

「除了把老藝術家留下的經典劇目保護好傳承好,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戲曲人才的培養,希望盡我個人最大的努力,發揮好承上啟下的作用。」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董圓圓接受專訪時說。

出生梨園世家的董圓圓,11歲時進入天津市戲校學戲,後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拜京劇大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為師,成為梅派第三代傳人。首屆「中國京劇之星」、全國京劇青年演員評比展演一等獎、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戲劇白玉蘭獎......一路走來,董圓圓得到專家肯定,擁有眾多戲迷。

「天賦、勤奮、機遇,要在我們這行取得成功,這三個因素缺一不可」,董圓圓坦言,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看孩子練功時撕腿掰腰,很少有家長能忍住不落淚。

好作品體現時代特色

小時候學戲沒有派別概念,直到進入中國戲曲學院,董圓圓才有機會現場觀看梅葆玖先生演出的《鳳還巢》,「唱腔唸白優美動聽,舞台表演端莊大方,那時才真正領悟到這就是梅派藝術,是我喜歡和追求的方向。」

1987年,為中國戲曲學院校慶排演《霸王別姬》時,董圓圓得到了梅先生的親自傳授,此後一直在其身邊接受熏陶、學演梅派劇目,並於1995年正式拜師。

曾連續擔任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的梅葆玖,多年為戲曲的保護、傳承與弘揚,致力於推動戲曲走進校園。相關提案近年得以落實,「戲曲從娃娃抓起」成為現實。

多次參加國家京劇院戲曲進校園活動,董圓圓為學生演出不遺餘力。2017年,她主演的京劇《鳳還巢》在清華大學上演,兩千多人的禮堂座無虛席,「年輕的面孔上寫滿熱愛,演出效果極佳,這是一名戲曲演員最希望看到的場景。」讓她同樣欣慰的是,許多年輕人將戲曲元素應用到歌曲、服裝、飾品的創作和設計之中,表達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喜愛。

「藝術不分國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位梅派傳人多次到國外,將《霸王別姬》、《天女散花》、《白蛇傳》、《楊門女將》、《洛神賦》等經典劇目帶上世界舞台。她堅信,京劇的歷史就是不斷變化、繼承、發展、創新的藝術創造史。成功的京劇作品,是在尊重藝術規律、遵守唱唸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等程式化表演方式的基礎上,能體現時代特色的作品。

提案改革文藝人才隊伍

2013年起,董圓圓有了一個新身份--全國政協委員。自此,工作不再限於排練與演出,她常隨全國政協調研,送文化下基層、聆聽戲曲人的聲音。

隨全國政協京昆室在山西調研時,她了解到,有些地方劇種的前輩藝術家常自費坐公共汽車去教戲,指導青年學生時不收任何報酬。「真的很讓人動容」,董圓圓說,為了戲能留下來、傳下去,這些藝術家把暮年時光奉獻出來。再不重視,有些地方戲劇種就沒了,一個劇團可能一夜之間解散,但重建起來就很困難。

為此,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董圓圓提交了相關提案,建議提高文藝人才隊伍的建設效果,從更新人才選拔機制、形成人才梯隊建設、加大人才優惠政策等方面進行改革。她認為,只有提高人才隊伍的綜合能力,才能使京劇永遠發展下去。「師父的一生,都致力於繼承、傳承以及弘揚梅派藝術,他也曾囑託我,要把京劇梅派藝術傳承下去。」董圓圓說,未來會把更多精力放在扶植青年演員上,希望他們早日成材。■文、圖:中新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