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珏瑜 華坊諮詢評估執行董事
Wework,將自己標榜為科技公司的共用辦公地產商,但面臨着上市估值顯著低於上市前私募融資估值的尷尬境地。而實際在資本市場中,這種「流血上市」(Down round IPO)的情形雖不常見,但依然存在。早在2017年,矽谷大資料分析公司Cloudera就已「流血上市」,其IPO股票發行價格為每股15美元,而其三年前的私募融資價格已超過每股30美元,相比之下Cloudera的估值已被砍半。那麼為什麼會存在這種「估值倒掛」(一級市場估值高於二級市場估值)的現象呢?私募融資的估值為何與IPO融資的估值可能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首先,我們要區分私募融資與IPO融資。私募融資,是指公司通過非公開的方式,與特定的投資人或債務人進行私下商談,以招標等方式籌集資金的融資模式。與之相對應,IPO融資則是通過公開在市場上向公眾出售股票獲得資金。
估值虛高有三大原因
不難看出,在公司的早期和成長期階段,私募融資為其資金流的主要來源。而私募融資估值虛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早期的公司缺乏支援性的財務資料進行預測。初創公司的商業模式尚未完全成型,盈利能力尚未成熟。因此,公司的估值往往依靠特定私募投資者的投資經驗判斷,擬定合適的價格區間。這種估值方法具有較強的主觀性,需要投資機構對公司及所在的行業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發掘能力。市場上投資機構的專業性仍然不強,致使「跟風」投資的情況盛行,也使得多數「資質平平」的公司項目也可獲得大量融資,並擁有較高估值。
第二,投資需求高漲。由於前幾年大量資金湧入一級市場,形成了「錢多項目少」的局面,因此投資需求的旺盛不斷推高公司項目的估值,從而出現「估值倒掛」現象。
投資者仍需培養眼光
第三,投資成本上升。私募機構的競爭日趨激烈,投資門檻與成本也持續攀升。為了能夠搶到優質項目的投資機會,私募機構會競相提高投資價格,變相提高了公司項目的估值。
然而,當公司選擇IPO融資時,則需要披露更多的公司資訊,讓公眾對公司有着更加充分的了解,但同時在此階段,公司的運營模式已成熟,公眾對公司的未來價值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對於在私募融資階段估值虛高的公司,IPO過程則會暴露出更多潛在的經營風險,進而其估值也會受到影響,即估值縮水,出現「估值倒掛」。
縱觀資產端,真正優質的獨角獸企業已經非常稀有,而在資金端,更多的投資者仍需培養自身「伯樂」的眼光,找出真正的「千里馬」。Wework,一隻舉世矚目的獨角獸,能否成功挽回市場的信任,找回自己真正的價值,現在看來還需拭目以待。■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