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德進團隊攻克世界難題 鑄就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
「一航局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設功勳團隊」「島隧先鋒」......在山東青島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航局二公司」)的展廳裡,一面面獎牌和錦旗見證了該公司在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設中的卓著功勳。正是以一航局二公司總工程師劉德進為代表的技術團隊,打破了海底沉管隧道技術國際壟斷,為港珠澳海底沉管隧道世界難題提供了中國解法。
在港珠澳大橋全部沉管作業完成後的那個晚上,劉德進每講一段話就會響起熱烈的掌聲,項目工程技術人員和安裝團隊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了劉德進,他的講話贏得了7次掌聲。■香港文匯報記者 丁春麗 青島報道
「意外」「沒想到」,一航局二公司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技術研究負責人、總工程師劉德進笑着對香港文匯報記者說,沒想到集團會把港珠澳大橋項目中技術難度最大的沉管隧道項目交給了二公司。
一航局二公司是中交集團下屬的三級子公司,憑借在深水拋石基床整平技術中的優勢,該公司最初負責了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中的核心施工技術之一--沉管基床整平的任務。
自主創新 挑戰技術壟斷
劉德進介紹說,當時外海大型沉管浮運安裝技術只有荷蘭一家公司擁有,並已在中國註冊了專利。針對港珠澳大橋的海底沉管隧道,荷蘭公司更是開出了1.5億歐元(當時約15億人民幣)的天價技術諮詢費,但既不負責安裝,也不提供設備。最終談判談崩了。荷蘭人甚至當面對談判的中方人員唱祈禱歌:「上帝保佑」。
抱着學習的態度,劉德進開始關注和探索相關技術,並於2007年在公司成立了沉管隧道技術研發組。
要在40多米深的海底建一條海底隧道,地質條件沒有先例可循;中國沒有在外海建造沉管工程的經驗可循;所有核心技術被壟斷......劉德進的探索難度可想而知,也只剩下「自主創新」這一條路可走。
世界上超過3公里長的厄勒海峽隧道和釜山-巨濟海底隧道均由荷蘭人建造,早在2009年,劉德進就帶領研發小組赴韓國釜山-巨濟跨海通道項目參觀。
韓國人不允許實地觀摩,臨行前帶上的測繪工具也失去了作用。一航局二公司老職工楊瑞亮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研發小組出發前經過了兩次討論,問題列了好幾頁紙。從中午問到天黑,韓國接待方直言他們是所有參觀團裡問得最多、最細、最專業。
6個方案 鑽研沉管安裝
一航局二公司副總工程師曲俐俐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為了深入研究,劉德進查閱了世界上所有沉管技術的材料,研發小組也記不清開了多少次「頭腦風暴」,就連會議室的名字都改成了「智慧碰撞室」。
「荷蘭公司的沉管隧道技術只有一套方案,劉總拿出了兩套技術方案。僅是沉管水下精調技術一項,就研究出了6個方案進行充分的比選。」2011年,劉德進作為技術匯報人,向中國交建總工程師、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經理林鳴介紹了沉管安裝的技術方案。
經歷了四年的技術儲備、研究和攻關,劉德進帶領研發組助力了整套大型沉管浮運安裝成套技術的研發。
沉管基床整平、沉管浮運與安裝,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兩個核心技術施工就這樣落在了脫穎而出的二公司頭上。劉德進笑着說,確實有些「意外」,但機會來臨的時候二公司抓住了。
沉管隧道 創下世界奇跡
港珠澳大橋的島隧工程是世界首例深埋沉管,也是大橋建設的難中之難。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個巨型混凝土管節組成,每個管節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重量達8萬噸。在水下近50米建設深埋沉管隧道,在國際上也被視為「技術禁區」,其難度堪比航天器交會對接。
「沉管安裝施工團隊每一道工序精準操作、一絲不苟,數千次的風險排查為33節沉管及最終接頭的成功安裝提供堅實保障,創造了沉管隧道滴水不漏的世界奇跡。」林鳴親赴青島,將「島隧先鋒」錦旗授予了二公司港珠澳項目團隊。
荷蘭TEC公司執行總裁漢斯先生評價說,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設計和施工超越了任何之前沉管項目沒有超越過的技術極限,中國從一個沉管隧道技術的相對小國,發展成為國際沉管隧道技術的領軍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