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
在騰訊新聞網上看到一個標題:「傅高義:中日關係的主導權在中國一邊,『恨史』並非主流。」
未看內文,就想到所謂「恨史」,應該是日本侵華時殺害了無數無辜的平民百姓所造成的懷恨在心的那段歷史吧?於是想起了南北朝時代寫過《別賦》的江淹,他也曾寫過一篇《恨賦》,但《恨賦》講的恨,又是什麼恨呢?
對於江淹,最著名的故事,是成語的「江郎才盡」,說他做夢時夢到郭璞,說有枝筆一直寄存在他那裡,如今可以歸還了。江淹於是從懷中拿出五色筆給郭璞,從此以後,江淹寫出來的篇章都沒有了文采,才盡了。
江淹的賦,中學時應該讀過,但內容卻一點印象也沒有。當打開《恨賦》閱讀時,才知道,江淹的恨,並不是仇恨,而是遺憾。這才明白,原來恨這個字,除了仇恨之外,還有遺憾的意思。江淹是透過對秦始皇、李陵和王昭君等六個歷史人物,描述各人的哀傷怨恨,從而總結得出,遺憾是每個人在離開世間時都必有的現象。所謂抱恨終身,抱的不是仇恨,而是遺憾。
於是想到半年多來的香港,那些肆意攻擊他人,破懷交通、銀行和食肆等設施的暴徒,他們的恨意與仇視,是從哪裡而來的?有不少年輕人,未曾讀過中國歷史,江淹在《恨賦》裡描述的人物,大概不知道誰是誰,而對於八年抗戰,相信也不會感同身受,所以,哪來的恨意?我們雖然有「恨史」,但還是對日本的普通百姓都不會懷恨,而且還到日本旅遊。但香港的年輕人怎麼連自己的同胞也滿懷仇視的敵意?是什麼人灌輸仇恨的觀念給他們?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