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 > 正文

特稿:百年採購王國 見證全球貿易大挪移

2020-03-21
■ 利豐百多年的歷史中,經歷上市、私有化、再上市、再私有化。■ 利豐百多年的歷史中,經歷上市、私有化、再上市、再私有化。

利豐,這間過百年歷史的供應鏈帝國企業,可算是見證着全球貿易生態天翻地覆的轉變。由李道明和馮柏燎於1906年創立以來,現在已傳到馮氏家族第四代掌舵,當中經歷過上市、私有化、再上市,股價於2011年1月直飆25.98元的歷史高位(計及股份分拆因素則為18.728元),市值超過2,000億元,盛載着眾多投資者對其前景極其樂觀的情緒。不過隨着全球數碼化和電商崛起對傳統零售業的衝擊,股價每況愈下,昨收報0.5元,市值剩下約43億元,市值8年間大縮97.85%。

利豐於上世紀80年代主要集中發展出口貿易及零售兩大業務,後期更擴展到了製造業、地產、倉儲、航運、財務、保險及投資等多個行業。馮氏第三代馮國經與馮國綸(馮氏兄弟)將利豐的業務精簡重組為兩項核心業務-出口貿易和零售業。1992年將利豐的出口貿易業務重組上市。

利豐故事曾成哈佛教材

利豐發揮着其專業的供應鏈角色,在40多個國家或地區經營龐大的全球供應鏈網絡,擁有逾300個辦事處,成為了全球供應鏈帝國。利豐的故事更被哈佛三度編為教材,世界財富評為最有競爭力公司。馮國經在商界的成就亦幫助他在政界發展,曾任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機場管理局主席,更曾被認為是2007年香港特區行政首長的熱門人選之一。

不過近十年來,隨着第一大採購國中國工資上漲速度加快,再加上歐美大型零售商減少中間環節、自己直接採購等方面的影響,極大影響了利豐的採購成本,客戶需求減弱,由2011年開始,業績開始不斷下滑。積弱多時,終在2017年3月被踢出藍籌股,被內地汽車股吉利(0175)所取代,光環被脫下後,股價亦一沉不起。 ■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