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抗擊新冠肺炎】疫境免留遺憾 催生「微信遺囑」

2020-04-06
中華遺囑庫開通「微信遺囑」功能,近千人體驗。香港文匯報記者趙一存  攝中華遺囑庫開通「微信遺囑」功能,近千人體驗。香港文匯報記者趙一存 攝

中華遺囑庫免費開放 惟尚無法律效力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趙一存 北京報道)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親人之間的守望相助顯得尤為深切,生命的脆弱亦讓人們對生死有了新的感悟。在與瘟疫的鏖戰中,「微信遺囑」應運而生,中華遺囑庫開通的這項特殊功能中,可以給親人留下遺書、寫下遺囑,也可以預定投遞時間。據了解,「微信遺囑」開通一月有餘,已有近千人選擇通過微信訂立遺囑。一位17年前參加過SARS救治工作的北京醫生黃先生體驗「微信遺囑」之後表示,原來「立遺囑也有療癒效果」。

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微信用戶可以通過關注「中華遺囑庫」微信公眾號,進入「辦理-微信遺囑」小程式,然後輸入姓名、性別、身份證號碼,就可以留言寫一份遺囑,字數在3千字以內,還可以上傳或錄製視頻、錄音、照片,在發送之前亦可以選擇是否匿名發送,以及選擇在本人去世後,或是某個約定時間,由中華遺囑庫將其寄送給留言人。目前,這項服務免費向公眾開放。

在線諮詢量暴增幾十倍

據了解,自疫情爆發以來,中華遺囑庫暫停了各登記中心的現場接待和登記服務,僅開通網絡諮詢、預約服務和微信遺囑功能。事實上,疫情期間,線上諮詢和預約量暴增了幾十倍,前往諮詢和預約遺囑服務的人中,大部分是因為此次疫情的突如其來和嚴重性,感受到緊迫感。其中,特別是一些曾參加過SARS救治工作,又參加此次疫情救治工作的醫護人員,對此感受更為深切。

中華遺囑庫管理服務部主任湯婷婷表示,以往一天的網上諮詢量一般在十幾人次。2月疫情形勢最嚴峻時,每天線上諮詢量亦400人次。3月以來,每天線上諮詢量也在200人次左右。其中,醫護人員的諮詢量增加不少。「截至目前,已有近千人通過微信訂立遺囑。」

難料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曾在北京小湯山醫院參加過SARS救治工作的黃醫生日前就在微信遺囑裡分別給妻子和兒子留下了遺囑。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在SARS救治中,自己曾作為重症科室的主任醫生,專門負責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此次疫情,他再次上陣救治患者,甚至多次上演生死時速,其中,亦不乏未能搶救過來而失去生命的患者。他坦言,兩次疫情上前線,作為醫生,自己在救死扶傷面前必須要堅強,但作為普通人,在生死別離面前,那種錐心之痛刻骨銘心。

「生命真的太脆弱,誰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如果意外先來,可能都無法和家人告個別,所以還是應該提前準備,不留遺憾。」黃醫生表示,平日工作繁忙,很少陪伴家人,甚至因為緊急搶救一位病危患者而缺席了兒子的婚禮。他說,那是他一輩子的遺憾。在留給兒子的遺囑中,他寫道:「兒子,謝謝你多年來對爸爸的支持......爸爸愛你......」黃醫生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寫完遺囑,感覺輕鬆了許多,「畢竟救治患者是我一生的事業,我不後悔。沒想到,立遺囑也有療癒的效果。」

無法律效力實為情感表達

值得一提的是,在「微信遺囑」頁面,亦有提醒:本留言不作為法律意義的遺囑。內地法律學者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目前,法律上並沒有「網絡遺囑」這種遺囑方式,這種遺囑通常被認為是對家人的囑託和寄語,沒有實際法律效力。事實上,中華遺囑庫推出的「微信遺囑」服務實際是一種「情感遺囑」,是基於疫情時期民眾的特殊需求而出現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