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無私貢獻的大愛 ──對李傑與張汝鈞的誌念

2020-05-02
■圖片來自張汝鈞1977年5月在香港舉辦第一次個人獨唱音樂會的場刊封面。■圖片來自張汝鈞1977年5月在香港舉辦第一次個人獨唱音樂會的場刊封面。

香港樂壇的「低調熱心人」李傑大姐,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張汝鈞,都是筆者相交已有數十年的長輩。他們將人生獻給了音樂,不僅度過豐盛的一生,還以音樂豐富了世界,為下一代帶來無盡的美與愛。兩人都並非因為疫症辭世,但在此一非常時期,卻多添了一番傷感。李大姐生前囑咐,死後喪葬一切從簡,在疫情下家人更低調進行;張汝鈞的安息聚會,更以視頻直播,很多他的知音亦只能穿越時空在直播視頻中和他道別。

文、圖:周凡夫

低調熱心愛國愛樂愛才

李傑(1917-2020)於2月29日上午9時20分以103歲的百年高壽離世。她和夫婿謝錦標自1940年在香港定居以來,一直是香港樂壇上愛國愛樂和愛才的「低調熱心人」。抗日戰爭時期,李傑和謝錦標聯同一批熱血青年組織的「武漢合唱團」於敵後展開宣傳抗日活動,並在愛國僑領陳嘉庚等人支持下,歷經艱辛,經廣州、香港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宣傳抗日救亡。

謝錦標祖籍廣東南海,1914年生於上海,1937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兩夫婦從新加坡返港定居後,對文藝活動熱情不減,謝錦標更長袖善舞,從事商貿和電影工作,做過長城電影公司演員(藝名洪亮),又在新新電影公司擔任過副導演等職,曾擔任滬江大學香港同學會會長、香港音樂舞蹈界慶祝回歸祖國活動籌備委員會委員,是香港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永久會員。

新中國成立不久,謝錦標與李傑夫婦兩人先後把兩個女兒送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 相對而言,認識他們這雙女兒--謝立群和謝達群--的愛樂者卻會更多。這對樂壇姐妹花早年經常在校際音樂節獲獎。北上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留在北京發展,謝達群加入中央樂團,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兩人先後回到香港來,1982年謝達群在大會堂舉行了返港後的首場獨奏會,其後還與香港管弦樂團合作登台。謝錦標與李傑二人,對這雙才華橫溢的寶貝從不自誇。他們亦極為愛才,甚至鋼琴家劉詩昆來港定居時,都提供了很多協助。

謝錦標李傑夫婦,為人忠厚誠懇,謙虛謹慎,生活極其簡樸,從不宣揚自己,也不索取回報,對文藝團體、音樂界後起更是不遺餘力支持。遺憾的是,謝錦標於1997年4月9日在香港瑪麗醫院逝世,享年83歲,未能看到香港回歸祖國。他與李傑都得享高壽,可說福有攸歸。

李大姐仙逝後六天(3月5日)的清晨6時半左右,著名男高音張汝鈞亦辭世而去,享年83歲。

張汝鈞原籍廣東梅縣,1937年4月25日出生於印尼邦加島文島埠,中學時除獨唱外又是校內合唱團指揮,然父親在他十四歲那年不幸死於交通意外,家中經濟環境並不富裕,1957年中學畢業後,他仍決定攻讀音樂,回到北京,先隨女高音劉蘭學習聲樂,一年後考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師承著名聲樂家湯雪耕和蔣英。

張汝鈞1963年在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畢業,自1972年來港定居以來,除在香港不時會登台演出外,還在澳門、菲律賓、新加坡、台灣和印尼演出過。他來香港後的二十多年間,在香港舉行的個人獨唱會共有六次。第一次在來港後第五年(1977年),1980及1981年連續辦了兩次,第四次卻要到1987年,然後是1991年5月,平均算來,約六年才能舉辦一次。 1996年6月16日,張汝鈞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的個唱自言是最後一次獨唱會了。 張汝鈞坦言,這是因為感覺到要搞音樂會,實在太累了,這次音樂會後,將會專心教學工作,培養多些學生。因為他看着他們上台的快樂與滿足感,會較自己演唱更強。不過,他表示如有機會他還是會客串登台高歌,但獨唱會便不會再搞的了。

事實上,張汝鈞在香港一直積極參加各種音樂演出活動,如香港藝術節、荃灣藝術節、港日文化交流周、亞洲青年音樂營等,或擔任獨唱,或擔任指揮,在香港舉辦過逾百場音樂會,除了六場個人獨唱會,較重要的有﹕1982年的「中國近代音樂史聲樂作品展」、1999年的「二十世紀中國聲樂作品精選」、2001年與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聯合演出的三場合唱音樂會。

1974年張汝鈞灌錄了個人首張大碟《牧馬之歌》(共灌錄了十六首中國歌曲),先後發行了卡式錄音帶《張汝鈞獨唱歌曲》、《滿江紅》以及CD《中國各地民謠》(與女高音王慧雲共同灌錄)、《張汝鈞個人獨唱會1996》、《張汝鈞中國歌曲精選》,和VCD《張汝鈞獨唱歌曲》。

張汝鈞在港桃李逾千人

張汝鈞「在聲樂方面有很深的造詣,甜潤美好的聲音,具吸引力的音樂感,清晰的吐詞咬字,濃烈的風格和韻味,細膩深邃的情感,聲聲扣人心弦,句句聲韻悠揚。」 香港著名歌唱家鄒允貞於張汝鈞來港後舉行的首次個人獨唱會(1977年)的場刊中,毫不吝惜地大力稱讚這位同行歌唱家,鄒允貞當年這番讚語道出了張汝鈞在歌唱藝術上的特點與造詣,亦正是他繼後以香港作為基地建立他的歌唱事業,教導培養起超過千位歌唱學生的實力本錢。

張汝鈞的演唱具有學院的西方理論基礎,但在演唱中國歌曲,包括藝術歌曲、民歌,都有一種獨特的民族色彩韻味。他很強調這雖然要有歌唱技巧配合,但最重要的是有唱好中國歌曲的感情和信心,要對歌曲中的歌詞所表達的中國詩詞意境有認識。

張汝鈞在香港與內地從事聲樂教學超過半世紀,具有豐富聲樂教學經驗。他曾任教於北京華僑大學藝術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聯合音樂學院、南方藝術學院、海燕藝術學院等。他在香港的告別音樂會後翌年,便和學生們組成美聲合唱團,出任音樂總監及指揮,更全面地培養聲樂人才。2003年7月美聲合唱團還特別主辦「芬芳桃李四十載」音樂會,慶賀他聲樂教學四十年。逾千名弟子中,已有多人成為音樂專才、聲樂教授、合唱指揮以及音樂學院院長等,可謂桃李滿門。

張汝鈞在聲樂教學上有很不一樣的心得,他經常強調,一個歌唱家不是單靠一把聲音,若要歌唱得好,人品一定要好。因此,教學最重要的不是唱歌,而是幫助學生找出自己的性格、理想和對生活的理解,從而通過其聲音去表達出來。而師生之間第一步是要先做朋友,了解彼此的內在。 所以,他說,聲樂教學嚴格來說並非教學,藝術沒得教,而是通過彼此了解,加深大家信任,互相交流探索。 同時,他和學生上課,從不會發脾氣。他說藝術創作需要情緒培養,若不停批評學生,學生又怎能提起勁去學呢?所以,大家要做朋友,讓學生不會感到緊張,可以看出他教導學生背後所存在的大愛,這亦是很多學生都能感受得到的。

期待疫後辦紀念音樂會

當年樂評人黎鍵聽完張汝鈞的「告別」音樂會後,稱讚他「若不是全港唱中國風格的歌曲最好的第一第二個,那末,至少也是最好的幾個之一。」確實, 張汝鈞不止高音區通透,漢語的咬字吐音都能做到演唱中國歌曲所要求的「字正腔圓」,「字領腔行」,這和他在內地攻讀聲樂時曾專攻戲曲與曲藝歌唱很有關係。直到今日,能像張汝鈞那樣將中國歌曲的風格與意境韻味掌握得那樣到家的,仍難尋匹敵者,為此,稱他是香港演唱中國歌曲最佳的抒情男高音(並非之一),並無半點誇飾。

張汝鈞的安息聚會以基督教儀式舉行,已在3月26日晚上7時於紅磡世界殯儀館以視頻直播進行。李大姐的後事亦已於3月22日上午9時半在香港殯儀館三樓舉行,靈堂佈置淡素清雅,讓人在淡淡花香中,感受到遺愛人間的大愛和溫馨。在疫情下,很多人都未能在最後一程向這兩位音樂家致意,也就只得期待疫情過後,感受過這兩位樂壇長輩大愛的晚輩,都能舉辦紀念音樂會,向這兩位數十年來對香港樂壇作出無私貢獻的樂人致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