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 > 正文

【烽火遍地】動亂大選難複製 摑醒特連任夢

2020-06-04
■ 示威恐進一步削弱特朗普連任希望。 美聯社■ 示威恐進一步削弱特朗普連任希望。 美聯社

《華郵》批軟弱無能 難比尼克松克林頓

美國爆發數十年一遇的示威浪潮,適逢今年正值大選年,不少評論把情況與同是大選年,且爆發激烈種族示威的1968年、1992年,以至社會分歧同樣嚴重的2016年大選對比。《華盛頓郵報》分析指出,1968年的尼克松並非當時在任總統,自然可開空頭支票、承諾恢復法治;1992年時克林頓則能在維持治安與保護民權之間取得平衡,特朗普實在難望二人之項背,示威恐進一步削弱其連任希望。

1960年代美國社會動盪不安,黑人民權運動持續不斷,加上美國捲入越戰激起民憤,直至1968年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弒,全國示威更一發不可收拾,當時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松趁勢以「法律與秩序」自我包裝,成功吸引白人選票,登上總統寶座。

在任總統特朗普難卸責

近日的示威浪潮屬1968年以來最激烈,特朗普日前也在全國演說中,提及自己是「法律與秩序的總統」,反映他有意走「尼克松路線」,以強硬應對示威爭取連任。

不過《華郵》指出,尼克松1968年時仍非總統,對於各地不斷發生暴動、罪案率節節上升,責任並不在他身上,因此可把責任推卸至時任總統詹森,儘管特朗普同樣亦有批評各市長和州長,但他本人現時也是國家領導人之一,因此難以推卸責任。另外,尼克松當年上任總統後,亦無法重建社會秩序,同樣使選民對「法律與秩序」牌失去信心,故這主張如今未必能再次奏效。

美國其後經歷福特、卡特和里根時代,但種族歧視問題未有真正改變,1992年洛杉磯終再發生大規模暴動,聯邦政府需出動軍隊平亂,是迄今為止美軍最後一次在示威出動。適逢當時美國同樣舉行大選,使法治再度成為競選重要議題。

拜登批製造「恐懼戰場」

克林頓對社會問題的回應,是承諾增加警力、收緊罰則,同時妥善調配發展社會資源,例如在1992年7月一次造勢大會上,他曾稱「我期望強硬打擊罪惡、好好保護民權,若社會缺乏秩序及安全,自然亦無法彰顯民權公義」。克林頓最終擊敗時任總統老布什,類似的剛柔並重路線此後也備受社會支持,卻顯然非特朗普所偏好。

來到特朗普有份競逐的2016年大選,當時社會矛盾也是十多年來最嚴重,特朗普同樣將自己打造為解決罪惡問題的唯一出路,借攻擊其他種族的人士爭取白人支持,又批評民主黨參選人希拉里無能,最後成功當選。

特朗普今年有意採取同一路線,例如指控民主黨曾對黑人作不公平裁決,甚至為近期的示威提供資金。不過特朗普現時是美國的首腦,示威者不斷包圍白宮,特朗普要求警方強硬應對,華盛頓市長一度嘲諷特朗普「害怕、孤立無援」,均顯得他軟弱無能,亦無法展現克林頓兩邊討好的政治手腕。

拜登前日回應示威浪潮時,狠批特朗普企圖將國家變成「充斥往日怒氣、今日恐懼的戰場」,承諾修補種族問題帶來的裂痕,會堅拒煽動仇恨情緒。《華郵》直指,現時形勢無法與過去3次社會發生重大分歧的大選相比,「這不是1968年,也不是1992或2016年。」 ■綜合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