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中文視野】從甲骨到行書 演變由繁至簡

2020-06-05

文字為人類文明的產物,字體則是文字符號的體式。不論中外文化,當中的文字皆經歷了不少演變,才成為今天成熟的體系。以中國漢字為例,漢字的字體演變,主要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及行書等幾個發展階段。字體的演變一般是緩慢和漸進的,新字體出現不代表舊的就要廢除,而是要經過一段新舊並存的時間,才由新體代替舊體。可是這不代表舊體就此消滅,只是並不在社會通行而已。就像今天,我們仍很容易見到使用小篆的圖章及書法作品。

小篆始於秦代,為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政策之一。若我們細究當中漢字的結構,便可以發現,其實小篆當中有不少字形演變,已不能再按六書去區分(漢字字形構造方式傳統稱為 「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及轉注)。至漢代,由篆書變成隸書,更是漢字形體的一大改變,可說是漢字形體的分水嶺。基於追求書寫的便捷,隸書打破了篆書的結構,漸趨簡化;亦把篆書的彎曲筆畫變為平直,書體失去篆書原有的圖像意味。

與隸書同時於漢代社會使用的還有草書。草書在寫法上不求每一筆畫都清楚,粗具輪廓便可。由於草書的字體難以辨認,故發展到後來,少作為一般應用,而多作為具藝術價值的書法使用。

楷書是隸書進一步的簡化,跟隸書相比,它的筆畫更平直,結構更方正,寫起來更便捷。故自漢末以後,楷書就取代了隸書,在社會上作為正式的書體應用,直至現在。

楷書通行後,又有一調和草書和楷書的字體,叫行書。行書以楷書為基礎,加入一些草書的寫法,書寫比楷書快,但沒草書潦草,所以從魏晉後成為書劄手稿日常應用的字體。

總括而言,漢字形體演變的趨勢是由繁至簡,從隸書變為楷書、行書後,漢字的結構就沒什麼大的變化,雖然當中可能因為書寫習慣或印刷方式的不同,而導致同一文字出現不同的符號體式(如異體字、俗體字及印刷體中有所謂的宋體、明體),但內堛熊硎c都是大同小異,不影響大眾閱讀理解。

針對同一文字出現不同符號體式的情況,中國先於1955年發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共淘汰了1,055個異體字;再於2013年頒布《通用規範漢字表》,成為社會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規範後。香港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按社會需要,研訂了《常用字字形表》,並以此為依據,先後編訂《小學常用字表》及《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 ■ 林嘉鶶掑h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