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託袁隆平團隊技術 冀培育出耐鹽鹼寒旱高產品種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唐瑜、李陽波 西寧報道)在中國水稻數千年的栽培史中,高寒高海拔地區一直是水稻種植的「禁區」。香港文匯報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在6月5日舉行的中華拓荒人「海水稻」「十百千工程」--格爾木鹽鹼地改良與高寒耐鹽鹼水稻示範基地插秧儀式上,隨着高原寒地第一株「海水稻」秧苗植入稻田,高原無法種植水稻的歷史被徹底改寫,青藏高原農業生產再創新路。
據介紹,在人類對農作物的培育認知中,水稻喜高溫、多濕、短日照,多種植在溫暖的長江流域。而青海格爾木市,位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海拔高,日照時間長,土壤類型屬於高寒乾旱地區和鹽鹼地,水稻種植一直是難以逾越的超級難題。
十七品種進行種植篩選
據悉,「海水稻」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領銜研發試驗,目前種植範圍已覆蓋我國主要鹽鹼地類型,示範種植與產業化推廣進展順利。近年來,為探索在高寒乾旱地區種植耐鹽鹼水稻的可行性,青海格爾木市以袁隆平院士「海水稻」青島團隊的技術優勢為依託,探索建設百畝片區的鹽鹼地改良及「海水稻」試驗種植示範基地,開展耐鹽鹼水稻的培育和種植,在多個品種中篩選和培育耐寒耐旱水稻品系。研究人員通過自主研發的「四維改良法」技術,從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作物四個方面優化最優配比,運用水稻鹽鹼試驗、耐寒試驗、耐旱試驗等方法,培育出高原寒地「海水稻」秧苗。
據了解,此次格爾木「海水稻」插秧活動是「海水稻」首次嘗試在高寒、高海拔地區鹽鹼地示範種植,共選育了十七個品種進行種植。高原「海水稻」科研團隊希望通過一到兩年的實踐,依託自主創新的「鹽鹼地改良+海水稻種植+數字化農業」新模式,在格爾木插秧基地進行不同的鹽鹼地改良實驗和不同的「海水稻」品種的篩選,以期培育改良出更多適合高原特性的優質品種,最終達到高產、穩產、優質的經濟效益。
未來有望在青海全省推廣
「今年秋天,我們便可見證第一株高原『海水稻』收穫的歷史性場面,在青藏高原品味稻香風情。」當地專家表示,高原「海水稻」的種植,對合理改善鹽鹼地生態環境、提升土地利用率、優化高原種植業結構、提升農業綜合經濟效益、確保糧食安全、打造高原「海水稻」產業生態圈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待培育和種植技術成熟後,便極有可能在青海海西州乃至青海全省大範圍推廣,這也將極大地優化當地農業產業結構,促進青海農業現代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