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據江門日報報道,廣東海洋大學陳日勝教授團隊在廣東台山打造的5,800畝「海水稻」,眼下長勢良好,禾苗已經有六七十厘米高了,眼看着豐收在望。
走在台山海宴南豐村,一望無際的稻田里煥發出勃勃生機。海宴鎮臨近海灘的稻田含鹽鹼量大,水稻收成低,以往群眾種植糧食積極性不高。去年,「海水稻」專家陳日勝在這裏建設廣東省首個鹽鹼地上墾造水田項目,項目規模達750畝,晚造水稻獲得大豐收。今年,陳日勝將「海水稻」的種植規模擴大到了5,800畝。
由於海水滲透導致鹽分過高,沿海灘塗地區不能像平原地區一樣大規模種植糧食作物,因此一直被人們視為「農業荒漠」。南豐村墾造水田項目的實施,使750畝雜草難生的「農業荒漠」變成了美景良田,為總結廣東沿海鹽鹼地墾造水田標準提供了支撐,為利用灘塗鹽鹼地破解廣東補充耕地瓶頸作出了嘗試,為探討海岸灘塗生態修復開闢一個蹊徑,同時也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路。
「普通農作物很難在鹽鹼地裏生長,但『海水稻』是個例外。」陳日勝解釋說:「其實,『海水稻』除了『海稻86』之外,其他新品種並非是長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種不懼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邊灘塗地和鹽鹼地生長的水稻品種。為區別於普通水稻,人們稱之為『海水稻』。目前,我們研發的『海水稻』已能在含鹽量6%以上的鹽鹼地中長出稻米。」
據了解,含鹽量超過3?土地的產量將低於正常土地農作物產量的兩成,海灘地種植水稻難度很大。經過研究,陳日勝培植出適合不同鹽鹼度的「海水稻」種子,在海宴鎮種植取得成功,今後將在江門以及廣東沿海地區進行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