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大灣區港企倡納扶持計劃 逾2.1萬廠家聘271萬人 對港貢獻被低估

2020-06-18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聯同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的港資製造業經營情況、對灣區經濟貢獻與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策略顧問研究報告》。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聯同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的港資製造業經營情況、對灣區經濟貢獻與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策略顧問研究報告》。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大灣區港資製造業企業對香港的經濟貢獻長期被低估。相關機構向本港及內地政府提出多項建議,例如成立更高層次的跨界別專責部門以推動工業創新,全面檢討現有的扶助政策措施,將以「前店後廠」方式運作的港資企業納入各項工業和創新資助計劃的扶持對象,為廠商提供適切的稅務優惠及補貼,刺激業界推行轉型升級等,加強港商以「集體行動」模式進入內銷市場等。■香港文匯報記者 莊程敏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聯同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昨日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的港資製造業經營情況、對灣區經濟貢獻與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策略顧問研究報告》。研究顯示,最近5年「粵港澳大灣區」9市含港資成分的在營製造業企業的數目,整體呈平穩上升趨勢,2018年達21,345家,累計註冊資本達3,177億元人民幣,而2017年營業利潤達540億元人民幣。

研究由嶺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部總監魏向東團隊耗時1年多進行,除2019年3月至7月以問卷訪問400間在大灣區9市設廠的港資廠商外,亦進行15次深入訪談和3場焦點小組,對象包括廠商代表、公營機構人員和專家學者等。

近九成總部設在香港

研究分別利用樣本調查及大數據結果推算9市港資製造業企業在2017至18年度內地業務營運表現,估算他們投資額4,681億港元,營業額9,003億港元,繳納稅款281億港元。2018年,這些企業共提供271萬個就業職位。被訪企業中,近九成總部設於香港,作為營運和控制中心。另外,企業全部無意撤離香港,相信跟香港擁有健全法例、簡單清楚稅制有關。但報告指出,大部分在大灣區9市從事製造業務的港商,在港統計上不被歸類為「製造業」,而是多為「貿易商」。

然而,他們在港的業務活動卻往往涉及與製造業相關的技術支援服務,當中以「採購生產物料」、「產品設計」、「品質控制」,以及「樣本及工模製造」4項的比率較高,佔60%至82%。這些活動雖屬製造業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性輸入,但從業員只會被劃分為服務業員工,其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亦被歸類入服務業,導致港資製造業的實際作用未獲全面反映。

建議港府組「創新聯盟」

魏向東昨在發布會上指,多年來香港廠商的生產既有效率亦有質素保證。研究團隊借鑑11個國家及地區推行新工業政策的經驗,向內地及本港政府作出協助一眾港資廠商應對工業4.0發展需要、實現轉型升級的建議。

特區政府方面,成立更高層次的跨界別專責部門,推動香港工業發展和科技創新,主動和廣東省合作,帶領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參與各行業的工業中心運作;制訂協助產業轉型升級的藍圖;由政府牽頭成立「傳統產業創新聯盟」;加強港商以「集體行動」的模式進入內銷市場;設立專門供港商查詢關於內銷實務操作機構,及協助開拓「一帶一路」市場等。

盼粵統一行政事業收費

內地政府方面,建議於大灣區建立跨區域政府管理和協調制度及相關常設機構;訂立以「官產學研」為本的科研創新體系;加強大灣區9市地方政府推動傳統製造業港商轉型升級工作的力度;完善制度化、標準化、法制化的建設工作;在灣區周邊城市建設「加工貿易園區」和建立「粵港澳製造業官產學研協同創新產業園區」;於廣東全省就行政事業訂定統一性的收費項目;推出降低港商在內地借貸融資成本的措施;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和追究落實制度。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