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翠媚)疫情下消費者習慣改變,不少人轉用數碼化服務。滙豐香港昨表示,該行今年首季數碼零售銷售總額按年增加63%,今年首五個月該行數碼渠道的每月平均股票交易額較去年增長超過50%,而透過香港滙豐流動理財應用程式提交開戶申請方面,今年5月申請數目錄得按月約25%增幅,超過九成新客戶均為40歲以下。
7成港人每年投資逾2次
滙豐調查顯示,港人善於靈活運用數碼工具投資理財,近七成港人每年至少投資兩次,而新加坡則只有四成。同時,接近三分之二港人通過個人電腦、手提電腦、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在網上進行短期投資,而透過數碼渠道作長期投資和設立月供投資計劃的港人分別逾75%和56%。相比之下,只有少過五分之二的新加坡人透過數碼渠道進行投資,作短期及長期投資分別為39%及33%。
僅半數港人用流動支付
調查亦顯示,只有61%港人表示會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查看賬戶餘額,較新加坡的75%為低。另外,僅一半港人會使用流動支付或轉賬,低於新加坡的67%,反映香港銀行客戶以數碼渠道處理日常理財未如新加坡普及。
另外,支付服務提供商Worldpay發表最新全球支付報告,發現本港線上支付習慣正在轉變,銀行轉賬和電子錢包使用率持續上升,其中複合年增長率分別為12%及11%,同時預計至2023年香港的電子商務市場價值將超過250億美元。
報告顯示,港人普遍使用信用卡購物,其中40%和45%分別為網路購物和店內消費。Worldpay預計,以銀行轉賬及電子錢包作支付,料至2023年將會佔整體網購48%,同時,預付方式、扣賬卡和貨到付款將被本地消費者逐漸淘汰,分別以27%、14%和13%的複合年增長率下降。
有別於其他亞洲市場如日本,香港消費者對「先購物,後付款」的購買方式似乎還有猶豫,其中原因可能是香港人一般擁有多張信用卡和預付卡,平均一個人有高達8張類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