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皖企業家研種菇 授技術扶貧助殘

2020-07-02
■丁倫保(左二)給農民指導蘑菇種植技術。     受訪者供圖■丁倫保(左二)給農民指導蘑菇種植技術。 受訪者供圖

在安徽合肥市經開區蓮花社區,「蘑菇大王」丁倫保研究並推廣食用菌近40年,擁有50多項發明專利和20多項科研成果。10年前,他遭遇車禍致殘,更從此走上了助貧助殘的道路。「人的一生不在於你有多少錢,而在於你做了多少有利他人的事。」■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臣 合肥報道

61歲的丁倫保是安徽天都靈芝製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但他更願意聊自己的鄉土情結,「我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因此前疫情耽擱,這段時間丁倫保的周末和節假日的時間都安排滿了。對於貧困戶和殘疾人在蘑菇種植技術方面的需求,他都希望能做到有求必應。他說,自己特別理解這些人的難處和渴望,因為自己也曾經歷過這樣的人生階段。

義無反顧創業 歷經劫難「重生」

1981年,丁倫保辭掉了當時在合肥市肥西縣科技局的農技推廣員的工作,從銀行貸款400元(人民幣,下同),創業種平菇。上世紀九十年代,又研究人工栽培靈芝的技術,並與當地政府合作成立了靈芝製品公司。2004年,他看到了靈芝市場即將走下坡路的趨勢。「那年政府開始號召秸稈綜合利用,我覺得要是能把秸稈種植食用菌的技術研究出來,變廢為寶,肯定很有前景。」

丁倫保很快就研究出了秸稈種食用菌的多項技術,但困難和意外接踵而來。「2005年原料大棚起火,損失了10萬元,火災過後又遇到一次氣候污染,10個大棚顆粒無收;2008年雪災,幾乎所有大棚都倒掉了,還有一名工人不幸遇難;2009年,請一位焊工改造種植設備,施工不當受傷,賠了20多萬元......」

2010年8月,丁倫保在給農民技術培訓去住宿的路上遭遇車禍,致左臂終身殘疾。「留了一個殘疾,也是上天在告誡我,多做好事,多做善事!」

發明栽培技術 幫殘疾人就業

傷好之後,利用研究出的秸稈栽培珍稀食用菌多項技術,以及發明的立體栽培食用菌應用方法,丁倫保通過成立培訓學校、協會、合作社等,逐漸探索出「協會+合作社+基地+特困戶+黨支部」的扶貧發展模式,覆蓋食用菌種植的產業鏈。

他亦更加關注殘疾人的創業、就業。除聘請殘疾人員工直接解決他們的就業外,其公司每年還承擔700多名農村殘疾人就業創業、智能培訓的任務。他表示,在幫助殘疾人群創業就業方面,一是要做好殘疾人培訓後的服務,比如創業的資金、創業公司的規章財務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產品銷售等;二是要鼓勵殘疾人與健康人的合作。

助殘學校成國家級扶貧平台

目前,由丁倫保牽頭,已在合肥市建立了15家殘疾人就業創業合作社。「天都園藝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現在已經成為「國家級產業助殘扶貧星創天地」,已給2,865名殘疾人送去就業創業技能,使368名建檔立卡殘疾貧困戶實現脫貧。

「我們在培訓方面做了一些創新,培訓前我們都要充分走訪調研,就是他們需要學習什麼技術、適合學習什麼技術,教學的方式和學習的效果怎麼樣,這些我們必須要做到心裏有數。」丁倫保說,學員經過技術培訓後,如果選擇創業,學校還會上門給學員做創業規劃並幫助解決創業難題。尤其是創業食用菌項目,投入100元就能做,公司還包收學員種植的蘑菇。此外,丁倫保還為20名殘疾人和6個貧困戶在其公司安排了崗位,幫助他們增收脫貧。

今年44歲的劉文生是肥西縣花崗鎮居民,屬於精神類殘疾(二級),早前常年在家無法工作。2017年,經村委會推薦,他來到丁倫保公司工作,不只自己學會了食用菌種植技術,還成為了丁倫保公司的一名中層管理員。劉文生現在主要負責帶領公司殘疾人員工種植箱式、盆式食用菌等,每月收入有兩三千元。

多年來,丁倫保利用農作物秸稈、林下栽培食用菌等技術扶貧助殘,已輻射全國8個省,36個縣,8,500多戶農民受益。2012年,在安徽省科技廳的推薦下,丁倫保更遠赴新疆進行了為期3年的技術援疆工作,帶動新疆200個貧困戶發展食用菌,每戶新增收入超萬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