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洞庭湖畔紅菱湖村的種糧大戶黃小平,今年種植了1,600多畝水稻,還經營着200多台農機出租業務。連日來,黃小平非常繁忙--不僅自己忙於搶收早稻、搶種晚稻,還排列清單出租農機幫助別的農戶「雙搶」。
基本告別看天吃飯
中國古語稱「湖廣熟,天下足。」時至今日,對於內地的糧食安全供給來說,這至少是一個風向標。
據應急管理部19日發布的數據,暴雨洪澇災害導致內地南方多個省份的大片農田和農業設施被淹被毀,成熟的早稻因強降雨無法收曬,未成熟的早稻灌漿結實受阻;旱地作物也遭受漬澇災害。
面對汛情,內地南方各省正運用強大的調動部署能力、升級的農業科技手段,以及可靠的物資保障體系來減少糧食生產損失。
在湖南省安鄉縣大鯨港鎮,14,000多畝農作物不同程度受災。鐵板洲村種糧大戶朱炳前五分之一的稻田被淹,正當他陷入絕望的時候,村委會組織人力趕來增援,經過連日苦戰,終於疏通了溝渠,挽救了絕大部分受淹水稻。
隨着防汛體系日益完善,農田基礎設施不斷升級,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內地糧食主產區構建了抵禦自然災害的多重防護網,農業生產基本上告別了「看天吃飯」。
在安徽省長江南岸支流漳河岸邊的千餘畝稻田裏,25歲的奚偉騎着電瓶車整日穿梭。這是中聯重科旗下子公司中聯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蕪湖的智慧農業示範項目。
儘管遇到罕見的持續強降雨,但這一季水稻常規粳稻畝產1,200斤、常規秈稻畝產800斤、雜交稻畝產1,400斤的目標並沒有改變。作為負責人,奚偉的底氣全都來自高科技和信息化。
「在播種前整理土地時,我們動用了聯適導航衛星平地設備,由衛星設定海拔高度,再進行操作,每塊稻田地平高低誤差不超過3厘米,這在傳統農業種植模式下是不可能做到的。」奚偉指着一塊稻田說。
夏糧豐收秋糧基礎好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內地夏糧再獲豐收,秋糧生產基礎較好。夏糧產量達到2,856億斤,同比增長0.9%,創歷史新高。
內地糧食產量2015年達6.6億噸,之後連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水平。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基本穩定,稻穀、小麥庫存充足,大體相當於全國人民一年的消費量,吃糧吃菜吃肉總體是有保障的。
「目前離秋糧全面收割還有兩個多月時間,各地只要加強田間管護,繃緊防災減災這根弦,相信能夠奪取全年糧食豐收。」長期從事一線農業技術指導的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董召榮說。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