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微觀點】共同災難記憶形塑國家認同

2020-08-11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已經舉行四次舉國哀悼活動,為重大災難中遇難的普通民眾降半旗誌哀。從北國邊陲到南部海疆、從中南海到田間地頭,中央領導人身荈礎蝭搢堨晡寣B無數中華兒女低頭肅立,國旗低垂,汽笛長鳴,山河哽咽,天地同悲。

在這樣的儀式中,14億人共同沉浸於他們對逝去同胞的哀痛、對負面情緒的抒發和宣洩,也勾起了守望相助的集體記憶。個人追思和對災難的共同感受交織,強化了他們對群體的認同,感受到了社會和國家的凝聚力,進而起到了維繫社會關係和社會穩定的作用。

有專家認為,一個國家的國家認同不僅來源於輝煌成就,很多時候也基於災難記憶,共同的苦難記憶是形塑國家認同的重要方面。這次新冠疫情中,14億國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論崗位分工,積極投入抗疫戰爭,自覺配合防控號召,最終阻擋了疾病蔓延,從中表現出來的互助與奉獻精神,以及對原有生活習慣、社會規則、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都必將成為促進國家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

此番人大適時修改國旗法,完善使用國旗誌哀的相關制度,呼應民意,適應實踐需求。所謂多難興邦,默哀意味虓V終追遠,對於災難的集體銘記和反思將幫助生者更遠前行。■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