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引述了《三字經》的首章,分析了首四句和《論語.學而》第一章「學而時習之」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實《三字經》開首與《孟子》同樣密切相關,互相呼應。
《孟子》一書,雄辯滔滔,議論縱橫,詞鋒廣及多個範疇。然而,要數最亮眼的觀點,當推「性善說」與「民本思想」。本文只談「性善說」。《孟子.告子上》曰:「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認為,道德心是人人本來具有的,與生俱來的,並非由外而來強加在人的內心。如果說道德心人人本有,那麼,為何人會作惡呢?孟子接着說:「求則得之,舍(通『捨』)則失之。」人的道德心未嘗不在,只是人把自己的道德心捨棄不用,自甘埋沒良知而已。
接着再談「性相近,習相遠」。人人最初的心本都像白紙般,潔淨無瑕,為何後來又變成了各式各樣的人呢?古語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善良天性雖不減,但後天的習氣會熏染人。當畫紙都被各色顏料塗滿,甚至連它攬鏡自照也看不到原有的潔白了。正因後天的習氣對人影響深遠,教育的重要性因而彰顯,這正是「苟不教,性乃遷」的真諦。
那麼,學與教之道該怎樣着手,才能回復人的善良天性呢?正如剛才所引《孟子》的說話:「求則得之。」《孟子》在別處又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把人心中向外馳求的色心、利心、名心、虛榮心、自私心、嫉妒心......等等收攝回來,然後安居於自己本有的天性、良知,這便是學與教的不二法門,如此簡單而已。
《三字經》接着說:「教之道,貴以專。」讓人扎根於善良本性,把人的道德心建立起來,這才是教育的根本要務。至於求知識、求分數、求學位,這些通通都不是教育的本質。面對古人的智慧寶訓,我們可從中得到一些啟迪嗎?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系主任)
■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項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