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 > 正文

【不足之處】每人一兩手 抗通脹成效難彰

2020-10-12

政府表示推出iBond的目的之一是幫助市民抗通脹,但債券發行量最多只有150億,以2017年為例,有50萬人申請,結果每人最多可獲派三手,每手1萬元,即每人最多只能獲得3萬元的債券,每年獲派利息600元,債券年期也只是3年,合共1,800元利息,效果只是杯水車薪。

建議掛u外匯基金回報

有分析指,政府所籌集的資金會撥入外匯基金下的債券基金作投資,2017年的綜合物價消費指數為1.5%,各批iBond年息率介乎1.02%至1.78%之間,債券基金固定比率有2.8%,即iBond回報率雖然跑贏通脹,但低於債券基金回報率,建議政府應考慮重新釐定iBond回報,如將其與固定比率或外匯基金回報率掛u,相信更能與民共富。

另外,立法會在2013年5月,已就《借款條例》第3條通過一項決議將借入總額的上限由1,000億元提升至不多於2,000億元;參閱審計署報告,2019年債券基金未償還債券總額約為1,180億元。今次iBond政府目標發行最多150億元,與《借款條例》所訂定的2,000億元相比仍存不少空間發債,相信政府如加大發行量更能貼合市民的需求。

黃金抗通脹表現遠勝

另外,傳統智慧指出,抗通脹的選擇還有黃金及磚頭。過去20年金價由1999年低點的300美元升至現今約1,900美元水平,上升了超過6倍。樓價指數亦由1997年的163.7點升至2019年的383點,上升了235%。但當然黃金及磚頭的入場門檻較iBond高得多,但其抗通脹效果亦相應明顯很多。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