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民政協 > 正文

加快與內地融合 積極參與國內大循環

2020-10-22

張業勇 海南省政協委員 香港文昌社團聯會常務副會長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提出要促進內地和香港澳門融合發展,以及積極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內地龐大的市場及繼續對外雙向開放,將為香港經濟的恢復和增長提供龐大機遇,香港要鎖定正確的發展方向,力爭更多的資金、人才、科技等生產要素匯聚,讓香港經濟能多向度、多層次地蓬勃發展,在百花競艷中發揮好自身的獨特性和優勢。

近期,國家積極謀劃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總體看,「雙循環」有兩層內涵:一是發展「內循環」經濟,夯實內需「根據地」;二是以高水平的開放推進「外循環」。這是在百年大變局歷史關口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重大轉變,關乎香港的未來;後疫情時期的香港,需要把握「雙循環」帶來的新機遇,聚焦內地市場商機,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國家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所釋放的政策紅利,以及國家向「內循環」的經濟轉軌,都會為香港經濟轉型與發展提供堅實保障與強勁動力。近年來, 香港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要素成本高昂、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外部需求疲弱、新的增長動力沒有形成。再加之近幾年香港社會政治事件的負面影響和新冠疫情的巨大衝擊,怎樣突破發展瓶頸,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香港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種種利好政策和機遇,以及國內擴大內需的重大經濟戰略轉向,更多地參與到建設龐大的區域經濟中去。14億人口的龐大消費需求,新型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巨大投資需求,發展高端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戰略性產業帶來的產業發展需求等,都為香港產品研發、設計和內銷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應在推進金融互聯互通、投融資便利化,促進資金要素便捷流動和優化配置等金融優勢領域,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而大灣區深化金融改革開放,打造開放的市場化環境,對於我國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也有積極的樣板作用。

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是中國經濟「外循環」的重要節點,香港的國際優勢,不僅是在會計準則、司法公正、公民和私人機構運作等方面達到國際水平,在專業金融服務方面同樣如此。香港有資本市場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和網絡,勢必將引領香港在金融和專業領域下發揮超級聯絡人的作用。當前全球多邊貿易轉變為區域貿易格局正在形成,消費中樞向內收斂也會為新一輪貿易分工打下物質基礎,香港應借全球價值鏈體系的重構尋求發展機遇。此外,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還可為國家的金融創新提供支持,積極參與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的研究,開拓數字貨幣在跨境貿易、跨境融資、跨境結算等方面的應用。另一方面,香港需要繼續發揮橋樑優勢,進一步便利國際投資者進入內地市場,同時加強內地企業或資本「走出去」的平台作用,以自身的優勢,助力國家更高水平的開放。

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但國家對改革開放的堅持一直非常穩定,並確定以國內及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來推動經濟發展,相信在面向國際,「一國兩制」制度及一直擁有的低稅制、司法獨立等優勢下,可令香港作為門戶、樞紐和優質平台的角色,發揮更關鍵和積極的作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