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貴
假如有人說,到這個世紀末,威尼斯將會被大海淹沒,成為一座沉睡於海底的都市,你可能以為這是危言聳聽。在去威尼斯之前,我也把這個預言看作是杞人憂天,根本不相信這座有1,900多年歷史的世界名城,會由海上明珠變成海底明珠,會由文化遺產變成文化遺骸。直到我走近它時才感知,儘管它還不至於真的會消逝,但這個聲名遠播的水城確實面臨茷D常嚴峻的威脅。到達威尼斯時已是深秋,灰濛濛的天空淅淅瀝瀝地下茪p雨,濕漉漉的船隻密密麻麻地擠在岸邊。站在候船碼頭上極目瞭望,威尼斯主島就像一座巨大的珊瑚礁,浸泡在浩浩蕩蕩的海水堙A那種感覺只能用「風雨飄搖」來形容。進島後再向大海望去,高漲的潮水似乎頃刻間就要溢過堤壩,漫向孤立無依的城池。這很容易就讓我聯想起《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寺」。面對海水張力的衝擊,人的視覺很難再保持平衡,「岌岌可危」的念頭便會油然而生。
威尼斯的美景得益於水,威尼斯的風情離不開水。在這座主島上轉悠一圈不過半天時間,但不管你走到哪堙A映入眼簾的都是一幅幅充滿詩意的水粉畫:濛濛的天幕下,飄灑茞茞茠澈B;細細的雨絲堙A蜿蜒荅雄隍澈恁F窄窄的水巷上,拱跨蚥s彎的橋;彎彎的小橋下,流淌茞M清的水,清清的水面上,滑行茼y尖的船......大街上水光可鑒,到處都搭有供人行走的臨時板橋。據介紹,在多雨的季節堙A地面水流成河,遊客們只好踏茬o些臨時橋板通行。我們在小雨中一路走來,看在眼堛漪O風光旖旎,踏在腳下的卻是泥濘潮濕。
水為威尼斯營造出無限的歡樂,同時也給威尼斯帶來了無盡的煩惱。據專家們預測,百年之內,即將從人類視線中消失的世界十大著名景點,其中就有威尼斯。由於大陸板塊漂移、地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地下水開採等諸多因素,威尼斯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下沉,在過去的百年內下沉了23厘米,再下沉23厘米只需要短短50年時間。威尼斯人生活的中心--聖馬可廣場只高於警戒水位30厘米,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日子泡在水堙C如此嚴峻的危局,僅靠築堤固壩、修修補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威尼斯面臨的厄難,已引起了世人的關注,科學家們也紛紛獻策。此前有消息報道說,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曾聚集在英國劍橋召開了一個大規模的國際性會議。這次會議是由威尼斯一家慈善機構--威尼斯危機基金會組織,會議討論如何挽救水城威尼斯。與會科學家指出,在1900年,威尼斯市中心最大的廣場--聖馬可廣場每年只會被水淹上10次,但如今,聖馬可廣場每年至少要被洪水淹上100次。與100年前相比,威尼斯的水平面如今上升了23厘米。如果不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挽救威尼斯的話,到2100年,威尼斯將完全被水淹沒,再也不適合人居住。
為保護這座華美古老的城市,威尼斯人已經和正在採取一切可能奏效的措施。拯救的辦法無非是修堤、建閘和往地下注水。不論是「摩西」計劃還是甘博拉蒂方案,成功的預期至少還要十年之久。資金預算不得而知,代價無疑是高昂的。
水多的地方,橋自然也多。威尼斯有五百多座橋,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嘆息橋。聖馬可廣場旁運河上的這座嘆息橋,是古代法院向監獄押送死囚的必經之路。囚犯在過橋途中,一般都會停下腳步,透過橋上的小窗看一眼美麗的街道,不由自主地嘆一口氣,因此稱為嘆息橋。這名字透露出來的意蘊,近似於我國民間傳說中的奈何橋。站在嘆息橋上,我彷彿聽到聖馬可大教堂傳來一聲淒冷的晚鐘,面對浩瀚的潟湖,回望淚流滿面的威尼斯,我的內心發出的卻是另外一種嘆息:奔流的海水滔滔不絕地與威尼斯接吻,為什麼不能保佑它天長地久?美於水而殤於水,這也許就是維護生態平衡的自然法則起作用的結果吧。
威尼斯確實很美,為它的美景所吸引,每年湧入主島的人流絡繹不絕。據數據顯示,威尼斯的常住人口20年內減少了10萬人,目前已減少至不到六萬人,每年卻要接待3,000萬遊客。遊客多了不利於生態環境保護,遊客少了又會影響威尼斯的經濟收入。前些年,相關方面在採取拯救措施的同時,試圖限制遊客數量。不曾料想,當新冠疫情來襲時,威尼斯遊客一度銳減,即便是解除封城措施,估計也不會有太多遊客前往,不知是應該慶幸呢還是應該惋惜?